MY词语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寺人

寺人

①官名。又作“侍人”。春秋时亦称“”、“”。掌宫内侍卫、御车、守藏、主屦等事务。《左传·哀公十四年》: “侍人御之,子行杀侍人。”《谷梁传 ·襄公二十九年》: “阍,门者也,寺人也。” 三国魏、晋有寺人监。北魏有寺人之官。《魏书·刘思逸传》: “初为中小史,转寺人。久之,除小黄门。”孝文帝太和十五年(491)官品令定寺人佐从六品上。隋唐内侍省置,员六人,唐为从七品下。掌皇后出入执御刀侍从。②内侍通称。自东汉始专指宦官。③《周礼》天官冢宰属员。宫内侍御小臣。一说为周朝置。掌内侍及女宫戒令、纠察宫门出入、佐世妇治礼等事。


奄官名。西周设置,也称巷伯。《诗经·小雅·巷伯》中有“寺人孟子,作为此诗”之语。集传,“寺人,内小臣,盖以谗被宫而为此官也。”西周金文《裘卫鼎》中有“内史友寺刍”(《文物》1976年第5期),当是名叫刍的寺人担任了内史的僚属——内史友。《周礼·天宫》之属也有寺人,以宦者充任,是管理王宫内宫女的小官吏。春秋时各国多沿置之。唐内侍省亦置寺人,掌皇后出入执御刀冗从。员额六人,秩从七品下。参见“巷伯”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监解帅

    宫中女官名。南朝宋明帝定后宫百官时置。无定员,六品。

  • 法律馆

    即“修订法律馆”。

  • 孝廉方正科

    科举制科之一。清代设置, 属于贤良忠直类。始于康熙六十一年 (公元1722年),雍正帝即位,诏直省各府州县卫各举察之,赐六品服被召用。雍正元年(公元1723年),浙江、直隶、福建、广西各荐举二人,用为

  • 仪鸾局收支都监

    官名。金置,属仪鸾局。员额二人,一人掌给受铺陈诸物;一人掌万宁宫收支库。

  • 文书房

    官署名。明朝于内廷之中设,掌收进章奏题本,发下圣旨御批。设掌房十员,俱以宦官为之。文书房后来成为内廷宦官升转要职的必由之阶,凡升司礼监秉笔太监、随堂太监者,必由文书房出。明代宦官衙门司礼监的附属机关。

  • 官邑

    有官职者之封邑。《左传·昭公十六年》:“有事于山,艺山林也,而斩其木,其罪大矣,夺之官邑。”

  • 都纪

    官名。管理道教事务之道官。明洪武十五年(1382)设,为各府道纪司之长官。府各一人,从九品,设官不给禄,颁发度牒。掌钤束一府之道人。清沿明制,品秩未入流。例由礼部拣选通晓经义之道人充补,移咨吏部注册。

  • 典曲中士、下士

    官名,北周地官府司仓中大夫所属有典曲中士,正二命;典曲下士,正一命。掌曲(麴)的制造,以供酿酒之用。《周礼》中无此官。

  • 左藏北库

    见“左藏库”。

  • 咨议局副议长

    官名。清末各省咨议局副长官。宣统三年(1909)置。每局一或二人,由本局议员选举产生,任期三年。掌协理全局事务,议长有事故时,得代行其职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