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词语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太常

太常

官名。西汉景帝中元六年(前144)由奉常改名。一说西汉初已有此名,惠帝时改为奉常,景帝时复旧。秩中二千石,位列九卿之首,官居清要,职务繁重,多由列侯充任。主管祭祀社稷、宗庙和朝会、丧葬礼仪,管理皇帝陵墓、寝庙所在县邑,每月巡视诸陵,兼管文化教育,博士和博士弟子的考核、荐举、补吏亦由其主持。置丞一员,辖太乐、太祝、太宰、太史、太卜、太医、都水、均官等令、长、丞及诸陵邑令。西汉中期以后职权逐渐分化削弱,考试之权转归尚书,陵邑划属三辅。新莽时改名秩宗。东汉复旧,裁省属官,唯置丞一员,太史、太祝、太宰、大予乐令、丞,博士祭酒,陵庙园等令; 亦不必定由列侯担任,秩中二千石。三国沿置,魏三品,置丞、主簿、博士、协律都尉、国子祭酒、太学博士及太庙、太祝、太乐、诸陵园邑令、丞等属官。西晋三品,增设鼓吹令、丞。东晋省宗正,其属官除太医外皆归太常。南朝宋三品,又辖明堂、乘黄令,南齐不领乘黄,增廪牺令。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 (493)定为从一品下,二十三年改三品。南北朝礼仪郊庙制度由尚书八座及仪曹裁定,太常位尊职闲。梁及北齐改称太常卿,然亦常省称为太常。参见“太常卿”。


官名,两汉皆置。汉初名奉常,景帝中六年改名太常,掌宗庙礼仪。有丞。属官有太乐、太祝、太宰、太史、太卜、太医六令丞,均官都水两长丞,诸庙寝园食官令长丞等(见《汉书·百官公卿表》)。王莽时改称秩宗(见《汉书·王莽传》)。东汉称太常,卿一人,俸中二千石,掌礼仪祭祀。每祭祀,先奏其礼仪;及行事,常赞天子。每选试博士,奏其能否。大射、养老、大丧,皆奏其礼仪。每月前晦,察行陵庙。丞一人,俸比千石,掌行礼及祭祀小事,总管曹事、其官署掾史,没固定人数,随事而定(见《后汉书·百官志》)。魏晋沿置。其后改称太常卿或太常寺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中盾

    参见“太子中盾”。官名。汉置,即中允,掌徼巡宫中。《汉书·叙传》:“成帝季年,立定陶王为太子,数遣中盾请问近臣,穉独不敢答。”注:“师古曰:盾读曰允。《汉旧仪》云秩四百石,主徼巡宫中。”

  • 韦工中士

    官名。西魏恭帝三年(556)置,北周沿置。冬官府司皮下大夫属官,正二命。下设韦工下士以佐其职。隋文帝开皇元年(581)罢。

  • 别驾从事史

    参见“别驾”。州上佐名。见“别驾”。

  • 太卜署令

    官名。即太卜令。

  • 公差

    官员任用方式之一。明制,凡部院官员离开本署办理与本署职责有关的事务,称为公差。最普遍的方式是御史出巡。因出巡任务的不同,而有清军、提督学政、提督操江、巡盐、茶马、巡漕、巡关、儹运、印马、监军及杂差等不

  • 管勾帐司

    官名。宋代转运使司、经制熙河兰会路边防财用司等机构设置,掌管帐籍。

  • 三卿

    官名合称。周朝指司徒、司马、司空。《礼记·王制》: “大国三卿,皆命于天子”,“次国三卿,二卿命于天子,一卿命于其君。”孔颖达疏: “三卿者,依周制而言,谓立司徒兼冢宰之事,立司马兼宗伯之事,立司空兼

  • 都护将军

    官名。东汉初光武帝以贾复为之,从光武出征,监督诸将。献帝建安二十年(215),夏侯渊自护军将军迁行都护将军, 督张郈, 徐晃等平巴郡。 三国魏及西晋初为禁军长官,统原属光禄勋的虎贲中郎将等五署,掌宫庭

  • 辽阳等处行中书省

    官署名。元世祖至元元年(1264)置行省于北京(今内蒙古宁城西),称北京行省。二年罢。六年,又置行省于东京 (后改辽阳,今属辽宁省),称东京行省,后徙治北京,十五年罢。二十三年,再立东京行省,同年罢。

  • 刑部狱(监)

    监狱名。隋唐时,刑部作为最高司法机构,只有案覆大理寺及诸州奏报案件、管理司法行政事务的职能,而不是一级审判机构,即使与大理寺、御史台官员组成“三司”,推鞫重大案件,受理冤案审诉的情况下,也并不具有独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