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词语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太医令

太医令

官名。战国秦置,侍医之长。《史记·扁鹊列传》:“扁鹊名闻天下”,“秦太医令李醯自知伎不如扁鹊也,使人刺杀之。”秦、汉置为少府属官,掌宫廷医药。领诸员医,如太医监、侍医、医工长、医待诏、乳医、本草待诏等。秦朝奉常、汉朝太常亦置为属官,或说主治百官之病。东汉仅于少府置一员,六百石,掌诸医,有药丞、方丞各一员,分主药、药方;员医二百九十三人,员吏十九人。三国魏置,六百石、七品,有丞、药丞; 吴亦置。西晋改隶宗正,东晋省宗正后改隶门下省。南朝宋置一员,隶门下省侍中:南齐一员,隶尚书省; 梁隶门下省,位一班; 陈沿置。北魏亦置,另有太医博士、助教、隶属不详。北齐置为太常寺太医署长官,正九品上,掌医药等事。隋、唐、五代皆为太常寺太医署长官,置二员,隋为从八品上,唐为从七品下,掌医疗之法。宋朝隶太医局,掌药疗之法。明洪武十四年(1381)改太医院使置,一员,正五品,二十二年复名院使。


官名,俸六百石,为太医之长,掌诸医。属官有方丞、药丞各一人;吏十九人,医生二百九十三人。春秋时秦置,为侍医之长。《史记·扁鹊列传》:“秦太医令李醯自知伎不如扁鹊也,使人刺杀之。”汉承秦制,置太医令丞。令一人,掌太医;方丞一人,掌治疗;药丞一人,掌药剂。有的属太常,给百官治病,有的属少府,给宫廷治病。魏晋沿置,西晋属宗正,东晋属门下省。宋齐梁陈因之。北齐太常所属有太医署,置令、丞掌医药事;门下省所属有尚药局,掌御医药事。隋朝太常寺所属太医署,也置令丞。唐代太常寺所属太医署,也置令、丞,令掌医疗之法。见《通典·职官七·太常卿·太医署》、《汉书·百官公卿表上·奉常、少府》、《后汉书·百官三·太医令》、《晋书·职官志·宗正》、《宋书·百官下·太医令》、《南齐书·百官志·太医令》、《隋书·百官上、中、下》,《新唐书·百官三·太医署》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掖庭局主藏

    官名。金置,属掖庭局。掌皇后宫库藏之事,以内藏、典给署官兼。

  • 颁朔大夫

    司天散官名。金、元皆置。金为二十五阶之第六阶,秩正五品下。元十四阶之第三阶,秩正四品。官名,也是官阶名。金朝的司天翰林官,自从四品始,以下分为(二)十五阶。正五品下,称颁朔大夫。见《金史·百官一》。

  • 兵马司都指挥使

    官名。金朝在各总管府节镇兵马司置都指挥使一员,正五品,掌巡捕盗贼,提控禁夜,纠察诸博徒及屠宰牛马者,总判司事。其佐官有副都指挥使二员,为司之副长官,正六品,通判司事,分管内外,巡捕盗贼。指挥使一员,从

  • 州光初主薄

    隋代州主簿名目之一。见“州迎主簿”。

  • 符节曹

    官署名。两晋南朝置,掌符节。设侍御史掌其事。隶御史台。

  • 膳部承务郎

    官名。隋文帝置膳部员外郎,为侍郎的副职。炀帝改诸司侍郎为郎,废员外郎,增郎的员额为二人,后又减为一人,另置承务郎一人,掌同员外郎。武德三年(公元620年)改为“膳部员外郎”,见该条。

  • 诸曹

    丞相、三公以至州郡等官署所属各职事机构统称。所置曹多寡不同,各有主事,曹置掾(史)。1、加官的一种,又称“左、右曹”。入禁中,常侍左右,掌平尚书奏事。《汉书·百官公卿表上》:“侍中、左右曹、诸吏、散骑

  • 东京都虞候司

    官署名。辽朝置,掌东京诸军戒严执法等事。

  • 遥辇帐节度使司

    官署名。辽朝北面官,掌遥辇帐所属军民之政。官署名。辽置,属北面诸帐官,掌遥辇帐所属部族之政。设节度使、节度副使为正副主官。

  • 仪卫司

    官署名。元顺帝至正十三年(1253)设,专掌皇太子扈卫,隶詹事院。秩从四品。设指挥二员,副指挥二员,知事一员。明太祖洪武三年(1370)于诸王府置,掌王府侍卫仪仗。设仪卫正、副各一人,司仗六人。四年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