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词语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大行令

大行令

官名。①西汉景帝中六年(前144) 由典客改名(一说中二年已改),武帝太初元年(前104)又改名大鸿胪。参见“大鸿胪”。②西汉武帝太初元年由行人令改名,为大鸿胪属官,秩六百石。协助大鸿胪掌管安排诸侯王、列侯入朝之迎送接待、朝会、封授等活动,百官朝会、少数民族使节朝见之礼仪。《汉书·景帝纪》中元二年: “令诸侯王薨、列侯初封及之国,大鸿胪奏谥、诔、策; 列侯薨及诸侯太傅初除之官,大行奏谥、诔、策。” 颜师古注: “故事之尊重者遣大鸿胪,而轻贱者遣大行也。”东汉因之,属官有丞一员,治礼郎四十七员。兼管诸郡国在京邸舍。三国魏改名客馆令,西晋复故,七品。百官朝会时,引领中二千石及以下官员行礼。东晋南朝有事临时设置,无事则省。


1、在西汉初称典客,掌归降的各少数民族。景帝中六年改称大行令;武帝太初元年改称大鸿胪,又改其属官行人为大行令。见《汉书·百官公卿表》。

2、到东汉,为大鸿胪属官,俸六百石,掌诸郎,负责斋祠傧仪赞导等事。有丞一人,员吏四十人,治礼郎四十七人。见《后汉书·百官志》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王国三令

    官名合称。南朝宋、梁以称王国所置典祠令、学官令、典卫令。梁品位自流外五班至三班不等。

  • 掌染草

    官名。《周礼》地官之属。一说为周朝置。掌征收用作染料的草类植物。《周礼·地官》:“掌染草,下士二人,府一人,史二人,徒八人”,“掌以春秋敛染草之物,以权量受之,以待时而颁之”。

  • 修闾中士、下士

    官名。《周礼》秋官之属有修闾氏下士二人,掌国中闾门道路的禁戒。北周依《周礼》之制置修闾中士,正二命;修闾下士,正一命。属秋官府布宪中大夫。

  • 尚辇局收支都监、同监

    官名。金大定二十年(公元1180年)于尚辇局设收支都监,掌给受之事,秩正九品。泰和四年(公元1204年)设同监,大安二年(公元1210年)省。

  • 田禾将军

    将军名号。新莽置,屯田北边。《后汉书·赵孝传》: “父普,王莽时为田禾将军。”杂号将军名,西汉末年王莽置,掌屯田守边。《后汉书·赵孝传》:“父普,王莽时为田禾将军。”注:“王莽时置田禾将军,屯田北边。

  • 奉国上将军

    官阶名,金朝置。为武散官从三品上,位在骠骑卫上将军下,辅国上将军上。散官只有官阶,无具体职事。见《金史·百官一》。武散官名。金始置,秩从三品上。元沿置,升秩为从二品。

  • 都官掾史

    州吏名。北齐司州置,地位在都官从事之下,所掌则同。参见“都官从事”。

  • 副丞相

    官名,东汉末年置,为丞相之副,佐丞相行职事。丞相,掌佐天子处理政务。《三国志·魏书·武帝纪》:“(建安)十六年春正月,天子命公世子丕为五官中郎将,置官属,为丞相副。”丞相副,即副丞相。

  • 师疑

    官名。新莽太子四师之一。始建国三年(后11)王莽为太子置师、友各四人,秩以大夫。以故大司徒马宫为师疑。官名,王莽为太子所置四师之一,俸同大夫,掌辅导。参看“师友”条。

  • 四方献言详定使司

    官署名。元顺帝至正十七年(1347)设,秩正三品。掌考四方陈言,择善上达干皇帝。置详定使、副使、掌书记各二员,由中书官提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