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词语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大行令

大行令

官名。①西汉景帝中六年(前144) 由典客改名(一说中二年已改),武帝太初元年(前104)又改名大鸿胪。参见“大鸿胪”。②西汉武帝太初元年由行人令改名,为大鸿胪属官,秩六百石。协助大鸿胪掌管安排诸侯王、列侯入朝之迎送接待、朝会、封授等活动,百官朝会、少数民族使节朝见之礼仪。《汉书·景帝纪》中元二年: “令诸侯王薨、列侯初封及之国,大鸿胪奏谥、诔、策; 列侯薨及诸侯太傅初除之官,大行奏谥、诔、策。” 颜师古注: “故事之尊重者遣大鸿胪,而轻贱者遣大行也。”东汉因之,属官有丞一员,治礼郎四十七员。兼管诸郡国在京邸舍。三国魏改名客馆令,西晋复故,七品。百官朝会时,引领中二千石及以下官员行礼。东晋南朝有事临时设置,无事则省。


1、在西汉初称典客,掌归降的各少数民族。景帝中六年改称大行令;武帝太初元年改称大鸿胪,又改其属官行人为大行令。见《汉书·百官公卿表》。

2、到东汉,为大鸿胪属官,俸六百石,掌诸郎,负责斋祠傧仪赞导等事。有丞一人,员吏四十人,治礼郎四十七人。见《后汉书·百官志》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公府掾

    官名,即公府掾史属,三公府下属诸曹职吏统称。其中东、西曹掾比四百石,余掾比三百石,属比三百石。太尉、司徒、司空皆称公,其府称公府,府中设若干办事机构称曹,每曹的长官称掾,副职称史、属,下边还有办事官吏

  • 主管太医局

    官名。南宋太医局置,以京官充任,从八品,为太医局次官,位在判太医局下。

  • 秤子

    宋朝下设役职名。掌仓库出纳用秤,差下户充当,或招募。参见“库子”。公人名。宋代州役之一,掌仓库出纳用秤。一般差下户充任或出于招募。

  • 清平官

    南诏用以指坦绰、布燮、久赞,犹唐朝宰相,决国事轻重。

  • 考课院

    官署名。宋太宗淳化四年 (993) 置,掌幕职州县官磨勘之事。不久即罢,以其事归流内铨。官署名。宋淳化四年(公元993年)置,掌磨勘幕职、州县官功过,引对黜陟。为吏部以外的铨选机构。同年五月省,以其事

  • 枚卜

    选官方式。以占卜而定。《尚书·夏书·大禹谟》: “禹曰:‘枚卜功臣,惟吉之从。’”《左传·哀公十六年》: “王与叶公枚卜子良,以为令尹。”为古选官之法。明末用以选任内阁大学士。崇祯(1628—1644

  • 大监

    官名。(1) 汉朝乌孙国置。据 《汉书·西域传》,乌孙国职官有“大监二人”。职掌不详。(2) 北魏置,为后宫女职,典宫内事。有宫内大监、文绣大监、典禀大监等。孝文帝改定内官时,作司、大监、女侍中三官视

  • 郊尹

    官名。春秋时楚国置。掌郊区的行政长官。《左传·昭公十三年》: “(楚灵王) 又夺成然邑,而使为郊尹。”杜预注:“郊尹,治郊竟 (境) 大夫。”官名。春秋时楚国设置,《左传·昭公十三年》:“楚子夺成然邑

  • 大匠卿

    ④ “将作大匠”的别称。《晋书·张闿传》:“以闿为大匠卿,营建平陵”。② 官名。晋以来将作大匠虽名列九卿,有事则置,无事则省。南朝梁武帝天监七年(508)改此名,遂常置。为十二卿之一,位十班。掌管土木

  • 王家尉

    官名。北魏前期王国属官。孝文帝太和十七年(493)定为从七品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