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词语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大总统

大总统

中华民国时设大总统,为国家元首,军队最高统帅,行政最高长官。


北洋政府时期国家元首的名称之一。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采取总统制《临时政府组织大纲》中规定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行政首长。南北议和时革命党人与袁世凯达成妥协,以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为条件,换取清帝退位与南北统一,但深恐袁世凯在就职之后专权自恣,故在民国元年(公元1912年)二月上旬,清帝退位谈判已经成熟,行将以临时大总统相让的时候,参议院于二月七日开始即着手《临时约法》的制订,规定政府采用法国式的内阁制,以限制总统的权力。三月八日《临时约法》全案完成,并于三月十一日公布。依照《临时约法》的规定,临时大总统的职权有下列六项:第一,属于法律的;一、公布法律;二、提出法律案于参议院;三、对参议院议决事件若不同意,得于十日内咨院复议,若到会参议员三分之二以上仍执前议时,即须公布;四、制定官制、官规,但须提交参议院议决。第二,属于命令的:如执行法律,或本于法律的委任,大总统得发布命令。第三,关于任免的:一、任免文武职官,但任命国务员和外交大使、公使则须得参议院的同意;二、国务员受参议院弹劾后应即免职,但大总统得提交参议院复议一次。第四,关于军事的:一、统率全国陆海军队;二、依法宣告戒严。第五,关于外交的:一、得参议院的同意派遣大使、公使;二、经参议院的同意,得对外宣战、媾和及缔结条约;三、代表全国接受外国的大使、公使。第六,关于赦赏的:一、得颁给勋章及其他荣典;二、宣告大赦、特赦、减刑、复权,但大赦须经参议院的同意。《临时约法》对于大总统职权的限制有下列数项:第一,须受参议院(或国会,下同)同意权的限制,如任命国务员、大使和公使,如对外宣战、媾和、缔结条约,如宣告大赦等。第二,须受参议院的限制,如只能依参议院的议决公布法律,不能不经参议院的议决迳行公布;如所定官制、官规、仍须再经参议院议决等。第三,须受国务员副署的限制。如第四十五条规定:“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、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,须副署之。”凡不经国务员副署的法律或命令,即属无效。第四,须受事实上的限制,如军事权中的军政、军令两项,一般国家都是在名义上属于元首,实际上常由其他机关代行,如陆军部之掌军政,参谋本部之掌军令。但是这些限制对袁世凯来说只不过是一纸空文,并不起什么作用。在其就任临时大总统后,首先用武力威胁临时参议院通过内阁的补充名单,后来又不经内阁副署就发布命令,国会对于这种“违宪”的原则性问题竞至无能力为,致使国务总理唐绍仪愤而辞职。民国二年(公元1914年)九月五日参众两院通过了先选总统案。十月四日,宪法会议公布了匆匆制成的《总统选举法》,选举法中规定大总统任期为五年,若再次当选可连任一次;候选人须居住国内满十年以上(这是对革命党人的排斥,因为他们在建国前多数被通缉留居海外)。十月六日国会在袁世凯的武力威胁下正式进行选举,选出袁世凯为中华民国第一届大总统,与副总统黎元洪于十月十日同在清宫太和殿正式就职。袁世凯任大总统后为了篡改《临时约法》,利用约法会议制造了有利于其进行独裁统治的《中华民国约法》——“新约法,,于民国三年(公元1914年)五月一日公布。“新约法”取消了对总统权力的一切限制,规定以大总统为行政首长,设政事堂,置国务卿一人,左右丞各一人,负赞襄之责。大总统的任期规定为十年,连选得连任,连任几次则未限制。大总统任期未满因故去职时,规定须在三日内组织临时选举会补选。补选前其职权由副总统代行,如副总统同时因故去职或不在京及有其他事故不能代行时,由国务卿摄行。推荐总统候选人之权只属于现任大总统,由大总统密书被推荐人姓名,藏于金匮石室,别人均不得代行或摄行。当补选时,由代行或摄行者咨请总统选举会会长,指定会员十人开启金匮石室,当众宣布被推荐人的姓名,然后投票。袁世凯死后,由副总统黎元洪于六月七日接任大总统,二十九日,北洋政府明令恢复《临时约法》,政府仍采用内阁制,总统职权依《临时约法》的规定。以后历任总统如冯国璋、徐世昌,其职权都依《临时约法》的规定,惟曹琨通过贿选任大总统,在他窃位期间,颁布了“贿选宪法”。“贿选宪法”是由“天坛宪法草案”(民国二年十月草制,未公布)蜕变而成,仍采用内阁制,规定“行政权由大总统以国务员之赞襄行之。”职权也大体相同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玉清昭应宫判官

    宫观官名。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(1014)始置,以右正言、直集贤院夏竦为之。八年,定班位在龙图阁待制下。

  • 步军校

    官名。清朝八旗步军营之基层武官。额定满洲一百九十二人,蒙古、汉军各七十二人,共三百三十六人。正五品,分掌各旗步军,负责警夜、清道、诘奸等事。武官名。清置于步军营,八旗每旗满二十一人,蒙古、汉人各八人,

  • 八书吏

    官名。北魏置。孝文帝太和十七年 (493)定为从九品下,二十三年复次职令,未见。

  • 礼官

    官名。①掌礼仪之官。《周礼·春官·序官》:“乃立春官宗伯,使帅其属而掌邦礼,以佐王和邦国。礼官之属,大宗伯卿一人,小宗伯中大夫二人。”后代或作为主司礼仪官员的通称。②郑成功所设六官之一。参见“六官”。

  • 中等司

    西夏第三等官衙。包括大恒历院、都转运司、陈告司、都磨堪司、审刑司、群牧司、农田司、受纳司、边境监军司、宫前侍司、磨堪军案殿前司、鸣沙军、史算院、养贤务、租税务、回夷务、医人院、华阳县、泾原县、五原郡、

  • 左平章事

    官名。渤海国官,居宣诏省。左正一官名。明清道录司之官员。掌理天下道教之事。明洪武十五年 (1382) 设,一人,正六品。清康熙十三年 (1674) 定设一人,亦为正六品。可兼充道录司,缺出由右正一升补

  • 江北淮东道提刑按察司

    官署名。元朝地方监察机构,设于世祖至元十四年 (1277),置司淮安路,简称淮东按察司,监治扬州、淮安、高邮等路府。二十一年,移司于扬州路。二十六年,迁回淮安路。二十八年,改肃政廉访司。

  • 由基司马

    官名。晋朝置,左、右卫将军所属三部司马之一,领禁军,下设督史。官名。晋置,为三部司马之一,取古代善射者养由基为名。《晋书·职官志》:“二卫始制前驱、由基、强弩为三部司马,各置督史。”

  • 民政大臣

    见“民政部尚书”。官名,清朝置,掌主版籍,整饬风教,绥靖黎物,以奠邦治。副大臣佐之。民治,掌编审户口,兼司保息乡政。警政,掌巡察禁令,分稽行政司法。疆里,掌经界图志,审验官民土地。营缮,掌陵寝工程,修

  • 御史里行

    官名。亦称御史里行使。唐贞观初,马周以布衣进用,太宗命于监察御史里行,自此始有里行之名。后遂为御史资浅者的加衔。龙朔元年(公元661年)置监察御史里行(又称监察里行使),武则天文明元年(公元684年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