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宗正丞
官名。北齐属大宗正寺,员一人,佐大宗正卿、少卿管理皇族宗室事务,七品。北宋属大宗正司,员二人,以文臣京朝官以上充任,佐知大宗正事、同知大宗正事训导宗室,纠其违失。南宋改置知大宗正丞一人。金朝属大宗正府,员二人,从四品。一人从宗室中选能干者充任,一人不限亲疏,佐判大宗正事、同判大宗正事、同签大宗正事训导宗室,分司上京长贰、兼管临潢以东六司属。章宗泰和六年(1206)随府改名“大睦亲丞”。
官名。金置,为大宗正府的佐官,泰和六年(公元1206年)改为大睦亲丞。
官名。北齐属大宗正寺,员一人,佐大宗正卿、少卿管理皇族宗室事务,七品。北宋属大宗正司,员二人,以文臣京朝官以上充任,佐知大宗正事、同知大宗正事训导宗室,纠其违失。南宋改置知大宗正丞一人。金朝属大宗正府,员二人,从四品。一人从宗室中选能干者充任,一人不限亲疏,佐判大宗正事、同判大宗正事、同签大宗正事训导宗室,分司上京长贰、兼管临潢以东六司属。章宗泰和六年(1206)随府改名“大睦亲丞”。
官名。金置,为大宗正府的佐官,泰和六年(公元1206年)改为大睦亲丞。
科举制科之一。唐代设置, 属于儒学类科目。永昌元年(公元689年)诏举,李文愿及第。
官名。明清僧录司之官员。分掌天下释教之事。明洪武十五年 (1382) 设,一人,正八品。清康熙十三年 (1674) 定设一人,亦为正八品。依例升迁左讲经,缺出由左觉义升补。
官名。南朝宋置。《宋书·礼五》: “(武猛)都尉,银印。朝服,武冠。其以此官为千人司马虎贲以上、及司马史者,皆假青绶。”
宫廷给使名。辽置。属牌印局。见“著帐局”。
官署名。清末中央各部院、各省督抚及顺天府之附属机构。宣统元年十二月(1910)奏设。机构、职官无定制,一般在京各衙由丞参督管,各省由司道督管。职司有关该衙该省筹备宪政事宜的执行与统计。(1)清末法部筹
官名。唐玄宗天宝十三载(754)改献、昭,乾、定、桥五陵署为五陵台,五陵令改为五陵台令,升一阶,各置一员,从五品上,掌守卫帝王山陵。初隶太常寺,玄宗开元二十五年(737)改隶宗正寺,天宝十二年载复隶太
官名。即“王会清吏司郎中”。
官名。《史记·封禅书》载:“秦宣公作密畤于渭南,祭青帝;灵公作吴阳上畤祭黄帝,作下畤祭炎帝;献公作畦畤栎阳祀白帝;汉高帝又立北畤祀黑帝;合为五畤,其地均在廱县。五祀既为祭祀五帝之地,故西汉设五畤尉以司
备身都将、备身别将、备身统军、备身军主、备身幢主的合称。北齐置。属领左右府,位在备身正,副都督之下。负责宫禁侍卫。从八品。北齐设有备身五职,都是低级近卫官。五职有左右备身五职,刀剑备身五职。见《隋书·
官名。三国吴大帝黄龙元年 (229) 置。《三国志·胡综传》:“(徐) 详、(胡) 综并为侍中,进封乡侯,兼左、右领军。”官名,三国时吴、魏置,掌领右禁军。《三国志·吴书·胡综传》:“权下都建业。(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