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词语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大司徒

大司徒

官名。①相传为周天子执政三官之一。《礼记·王制》: “百官各以其成,质以三官。大司徒、大司马、大司空,以百官之成质于天子。”②春秋战国置。宋国为六卿之一,执国政。鲁国亦称大左司徒。《鲁大左司徒元鼎铭》: “鲁大左司徒元作善鼎。” 齐国或省称大徒。《齐素命镈铭》: “余为大攻厄,大史、大徒、大宰,是以可使。”③《周礼》六卿之一,为地官之长。掌国家土地图籍、户口,管理土地使用、诸侯封邑、人民教化。属官有小司徒中大夫二人、乡师下大夫四人、 上士八人等。 西魏末、北周仿《周礼》建六官,复置为地官府长官,亦称“大司徒卿”。正七命。参见“地官府”。④三公之一。西汉成帝以丞相、大司马、大司空为三公,同号宰相。哀帝元寿二年(前1)以丞相之名不见于经书,改名大司徒,列大司马之下。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 (后51)去大字,改名司徒,历朝因之。后亦作为司徒的代称。唯十六国汉(前赵)复名大司徒。元朝亦或置,非常制。参见“司徒”。⑤“户部尚书”的别称。


1、佐天子执政。《礼记·王制》:“百官各以其成,质以三官。大司徒、大司马、大司空,以百官之成质于天子。”春秋战国时,宋国以大司徒为六卿之一,掌国政。鲁国称大左司徒。《鲁大左司徒元鼎铭》:“鲁大左司徒元作善鼎。”

2、掌土地图籍、户口等。《周礼·地官·大司徒》:“使帅其属而掌邦教。”“掌建邦之土地之图,与其人民之数,以佐王安邦国。”由此可知,大司徒在周朝是掌管图籍、技术和教化的官员。

3、三公之一。大司徒, 汉初称相国或丞相,后称大司徒,东汉初仍称大司徒,后称司徒,掌人民事,助天子掌管行政,总理万机。《汉书·百官公卿表上》:“相国、丞相,皆秦官,金印紫绶,掌丞天子助理万机。秦有左右,高帝即位,置一丞相,十一年更名相国,绿绶。孝惠、高后置左右丞相,文帝二年复置一丞相。有两长史,秩千石。哀帝元寿二年更名大司徒。”王莽时定三公之号为大司马、大司徒、大司空,封章新公丕进侯王寻为大司徒。东汉仍为三公之一,助天子掌人民事。“凡教民孝悌、逊顺、谦俭,养生送死之事,则议其制,建其度。凡四方民事功课,岁尽则奏其殿最而行赏罚。凡郊祀之事,掌省牲视濯,大丧则掌奉安梓宫”“世祖即位为大司徒,建武二十七年,去‘大’。”(见《后汉书·百官志》)《后汉书·光武帝纪》:“秋七月辛未,拜前将军邓禹为大司徒。”《后汉书·侯霸传》:“建武四年,光武征霸与车驾会寿春,拜尚书令……明年,代伏湛为大司徒,封关内侯。”

4、虚衔。魏虽设大司徒为三公,但不参与朝政,成为虚衔。

5、隋唐时称司徒为三公之一,参政。历代相沿,到明朝始废。

6、清朝称户部尚书为大司徒。参看《周礼》、《汉书·百官公卿表上》、《后汉书·百官志》、《新唐书·百官一》、《历代职官表》和“丞相”、“司徒”条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卜人

    官名。又称“卜”、“卜者”。商周皆置。掌卜龟筮卦,预言吉凶。《史记·鲁周公世家》: “周公已令史策告太王,王季、文王; 欲代武王发,于是乃即三王而卜。卜人皆曰吉,发书视之,信吉。”官名。周朝掌管占卜的

  • 左右大都督

    官名。北齐置。统领皇帝左右亲军,随从征伐。《北齐书·皮景和传》:“后从袭库莫奚,加左右大都督。”

  • 狱典文学

    官名,秦置,为狱官,掌典文学。《史记·蒙恬列传》:“恬尝书狱典文学。”注:“《索隐》曰:谓恬尝学狱法,遂做狱官,典文学。”

  • 全国经济委员会

    宫署名。国民党政府于民国二十年(公元1931年)始设,隶属于行政院,设委员长、副委员长各一人为正副长官。即由行政院正副院长充任。民国二十二年(公元1933年)九月二十三日及同年十二月八日国民党政府两度

  • 币制局

    官署名。清末度支部附属机构。宣统二年(1910)改币制调查局设。掌币制改革事宜。置提调一人,帮提调二人。下设调查股、筹办股、稽核股、编译股及庶务处。各股置总会办一人主其事。官署名。中华民国置,掌管泉币

  • 奋武将军

    官名。新莽及东汉末曾置。三国两晋南北朝为杂号将军中地位较高者。魏、晋、宋四品,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(493)定为四品下,二十三年改从四品。杂号将军名,西汉置,掌帅军征伐或驻守。《汉书·冯奉世传》:“天

  • 学习赞礼郎

    官名。清朝太常寺之属官。乾隆四十年(1775)增设。二人,以满员充任,正九品。协掌相仪序事,备物洁器。光绪三十二年(1906)裁。

  • 外城巡警总厅巡查所

    同“内城巡警总厅巡查所”,参见该条。

  • 明伯克

    官名。清朝新疆回部官员之一。掌理千户征输之事。喀什噶尔及所属伯什克勒木、叶尔羌等地设六品伯克入人,阿斯图阿尔图什、斯塔浑、乌帕尔等地设七品伯克五十七人。官名。清朝在新疆设的地方官员。掌管千户的征输及一

  • 知顿使

    官名。唐置,掌皇帝出巡时布置安排中途食宿之所,由大臣担任,为临时性的。也称置顿使。见《历代职官简释·知顿使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