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词语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大农

大农

官名。①相传尧舜时置。主管农事。《史记·三代世表》: “文王之先为后稷”,“尧知其贤才,立以为大农。”② “大农令”、“大司农”的省称。③东汉末魏王国列卿之一。曹丕称帝后,改名大司农。诸王国仍置,七品,与郎中令、中尉合称三卿。两晋因之,六品。公国亦置。南朝王国皆置,公国不常置。宋六品,梁、陈品秩不等,随国主地位高低而定。北魏、北齐王、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国皆置,其品秩亦随国主地位而定。隋、唐唯王国置,员一人或二人,与国令协理王国事务,从八品下。北宋初存其名而罕除授,后省。


1、古农官,掌管农田事务。《史记·三代世表》:“尧知其贤才,立以为大农。”

2、汉景帝改治粟内史为大农。《史记·孝景本纪》:“更命治粟内史为大农。”

3、大农令、大农丞、大司农的省称。《汉书·食货志上》:“大农置工巧奴与从事,为作田器。”又《史记·平准书》:“于是大农陈藏钱经耗,赋税既竭,犹不足以奉战士。”

4、东汉末曹丕称帝后,诸王国皆置大农。两晋沿置,六品。北魏、北齐王、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国皆置,掌督奴婢进行农业生产。见《魏书·官氏志》。隋、唐只王国置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外务部大臣

    官名。清末外务部之长官。宣统三年(1911),改外务部尚书设。从一品,特简。掌主交涉,昭布信德,保护侨人佣客,以慎邦交。民国改称外交部总长。

  • 三校尉

    参见“太子三校”。

  • 副营造司

    海关工务部营造科洋员,地位次于营造司。见“工务部”。

  • 大理断丞

    官名。宋神宗元丰(1078—1085)改制后大理寺置,员六人,掌断刑之事。

  • 郭齐哈摆牙喇壮大

    满语官名。武职。汉译为“亲军校”。

  • 交涉署

    官署名。北洋政府时期交涉员的公署。见“交涉员”。

  • 左大都尉

    匈奴官名,汉朝时匈奴有此官,位在诸王和左右大将之下,在左右大当户、左右骨都侯上。《汉书·匈奴传》:“置左右贤王、左右谷蠡、左右大将、左右大都尉、左右大当户、左右骨都侯。”各有分地,其民逐水草而迁移。

  • 审计部

    官署名。民国时国民政府置,属监察院,掌理审核监督全国政府各机关的会计。设部长、副部长各一人,审计九至十二人,协审十二至十六人,稽查八至十人。下设秘书处和三厅,分司办事。官署名。国民党政府设置,属监察院

  • 掌禽下士

    官名。西魏、北周地官府虞部下大夫掌禽中士佐官,正一命。

  • 纳言

    官名。①亦作“内言”。相传舜时有此官,职掌承上启下,传宣上命,受纳奏言。《尚书·舜典》:“命汝为纳言,夙夜出入朕命,惟信。”孔安国传:“纳言,喉舌之官也。听下言纳于上,受上言宣于下,必信也。”战国亦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