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词语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国子学

国子学

①国立儒学最高学府。西晋武帝咸宁(275—280)中置,隶太常,设国子祭酒、博士各一员,助教十五员,以儒学经典教授生徒。东晋时,博士、助教员数时有增减。南朝宋置国子祭酒一员、国子博士二员、国子助教十员,以助教分掌教十经; 若不置学,则助教只设一员,祭酒、博士为常设; 明帝泰始六年(470) 废学,改置总明观。南齐高帝建元四年(482) 复置,寻废,武帝永明三年(485) 复立,设国子祭酒一员、博士二员、助教十员,选用以经学为先; 下设典学、户曹、仪曹各二员,白簿治礼吏八员,保学医、威仪各二员; 同时省总明观。梁沿置,隶太常卿,兼领太学,设祭酒一员、博士二员、助教十员、太学博士八员,又有限外博士员,武帝天监四年(505) 又置五经博士各一员,大同七年(541) 又立正言博士一员、助教二员。陈沿置,有国子祭酒、国子博士、五经博士、太学博士、国子助教等。北魏先立太学,道武帝天兴二年(399) 增置国子学,太宗改为中书学,立教授、博士,孝文帝太和(477—499)中复为国子学,迁都洛阳则立国子太学,设国子祭酒、国子博士、国子助教等员。北齐国子寺置学,与太学、四门学并隶,置博士五员、助教十员。隋初因之,博士、助教各五员,学生一百四十人,文帝开皇十三年(593) 国子寺罢隶太常,改寺为学,仁寿元年(601)又罢,唯立太学。炀帝大业三年(607) 置国子监,统国子学、太学,国子学设博士、助教各一员,学生无定员。唐初改国子监为国子学,隶太常寺,太宗贞观二年(628) 复置监,下统七学,国子学居首,以三品以上及国公子孙、从二品以上官曾孙为学生,设博士五员、助教五员、直讲四员、五经博士各二员,地位高于其他六学。北宋太宗瑞拱二年(989) 改国子监为国子学,旋复旧制,以七品以上官子弟为生,称监生或国子生,仁宗庆历四年(1044)建太学,监生包括太学生、武学生,国子生则专指其父兄叔伯在朝、经补试合格入学者,名义属国子学,实际附属于太学。辽朝上京、中京、国子监置国子学,有博士、助教。金朝国子监亦置国子学,设博士二员、助教二员,又有国子校勘、国子写书官。元朝集贤院国子监置国子学,正七品,有博士二员,掌教授生徒,考较儒人著述,教官所业文字; 助教四员,分教各斋生员; 成宗大德八年(1304)为分职上都,增助教二员、学正二员、学录二员,督习课业; 典给一员,掌生员膳食。元惠宗至正二十五年(1365)朱元璋亦置学,设博士、助教、学正、学录、典乐、典书、典膳等官,吴元年(1367)定其官制,增设祭酒、司业、典簿; 明洪武八年(1375)又置中都国子学,以国子学分官领之,十五年均改为国子监。参见“国子监”。


官学名。创始于晋武帝,至惠帝时完成,是一种贵胄学校,与太学平列,隶属于太常。其时把太学作为庶族地主子弟的就学之地,国子学作为贵族子弟肄业之所,是当时实行“九品中正”选士制度以后,特别重视门弟阀阅的结果。南朝宋齐梁陈及北魏沿置,北齐置国子寺,国子学为国子寺所属的一学。隋初沿置,炀帝改国子寺为国子监,国子学遂为国子监所属诸学之一。唐国子学置博士、助教各五人,直讲四人,五经博士各二人,招收三品以上官的子孙入学。宋沿唐制置国子学,专门招收七品以上官员的子孙入学,名义上为国子生,实际附属于太学。辽上京有国子学,隶属于国子监,设博土、助教。金亦于国子监置国子学,招收宗室外戚及三品以上官子弟入学。设博士二人,正七品,分掌教授生员、考核艺业;助教二人,教授四人,分掌教诲诸生。大定十三年(公元1173年)并设女真国子学,从“猛安”、“谋克”内良家子弟中选拔优秀者入学。元代国子监所辖的国子学指汉学而言。至元六年(公元1269年),世祖下诏成立国子学,命许衡为国子祭酒,教授蒙古学生,属集贤院。八年(公元1271年)增司业、博士、助教等职,学生选自随朝蒙汉官员及近侍子弟,无固定员额。至元二十四年(公元1287年)成立国子监,国子祭酒、司业改为国子监祭酒、司业,掌国子学的教令,国子学改为国子监的下属机构。博士以下为国子学官。大德八年(公元1304年),增助教名额,并增设学正、学录,督习课业;典给一员,掌生员膳食。学生员额,至元二十四年(公元1287年)定为二百人,伴读二十人,至大四年(公元1311年)为三百人;延祐二年(公元1315年)增置一百人,伴读二十人。此外又设蒙古国子学与回回国子学。明清无国子学之名,于国子监中分设率性,修道、诚心、正义、崇志、广业六堂以教授诸生。参见“蒙古国子学”、“回回国子学”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枢密分院

    元末官署名。枢密院分衙机构,掌地方军务,顺帝至正十五年(1355)后,设于卫辉、彰德、直沽、沂州等地。官署名。元末征讨农民起义,至正十五年(公元1355年)以后,在卫辉(今河南省汲县)、彰德(今河南省

  • 尚书直事郎

    即“直事郎”。

  • 西掌客中士

    官名。西魏、北周秋官府宾部中大夫西掌客上士佐官,正二命。

  • 京东检察司

    官署名,金朝置,掌检察支散军粮,验军户实给,均军户差役,劝农业种植,勿犯私杀牛马,禁私贩盐酒等。其官有使,从六品;副使,正七品。见《金史·百官二》。

  • 王国仆

    汉初称太仆,俸二千石,掌王车马。武帝改太仆曰仆。见《汉书·百官公卿表》、《后汉书·百官志》。官名。汉初王国置太仆,《史记·仓公列传》记齐国有太仆,秩二千百,掌舆马。武帝以后改称仆,减其秩为千石。东汉沿

  • 国会参议院

    官署名。为北洋政府时期组成国会的两院之一。参见“第一届国会”。

  • 官刑

    惩处官吏的刑罚。① 谓鞭刑。《尚书·虞书·舜典》: “鞭作官刑。”孔安国传: “以鞭为治官事之刑。”②对官吏黜陟废置等惩处之法的泛称。《周礼·天官·大宰》: “七曰官刑,以纠邦治。”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

  • ①爵名。《孟子·万章上》:北宫锜问曰:“周室班爵禄也,如之何?”孟子曰:“天子一位,公一位,侯一位,伯一位,子、男同一位,凡五等也。”魏、晋以后,始依封国规模,分郡公、县公、乡公、开国公、开国郡公、开

  • 军中典官

    太平天国军中给事官员之统称。攻克永安(今广西蒙山)前后设。前、后、左、右、中五方位军每军设三十五人,职同监军。名称以职守不同各异。如负责文书者,有“宣诏书”,主全军册籍; “疏附”,主递文书。负责后勤

  • 亵事

    官名。西周置。君王侍御。《毛公鼎铭》:“命汝摄司公族��(与)叁有司、小子师氏、虎臣, ��(与)朕亵事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