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词语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吏道

吏道

由吏选官的仕进制度。秦始皇三十四年(公元前213年)秦颁行“以吏为师”的诏令,由吏入官,是秦代的一条重要仕途。这一仕途包括入吏和由吏入仕两个方面。入吏的途径有二:其一是推择为吏。被推者须有善行,并限年三十岁以上,具有一定家资,推择者还要对被择者承担法律责任。其二是考试取吏。从十七岁以上的学童里选拔从事文书职务的吏员。不论是推择之吏还是经考试所取之吏,均须试用一年方得正式任用。由吏入官,主要是通过考课。一般的考课,由郡县结合上计制度来执行,官吏政绩、考课情况亦为上计的内容之一;特别的考课由上级部门随时直接派员案行。《睡虎地秦墓竹简·语书》所谓“今且令人案行之,举劾不从令者”,即属此种情况;军队的考课,则多随战斗同时进行。通过考课,对于优秀者给予奖励、擢升,对于低劣者给予惩处。对于优秀者的擢升,一部分是直接被征召,多数则是经过积劳而给予升迁(“劳”指“劳绩”,《左传·僖公九年》有关于加劳的记载,可见春秋时“劳”已成为人事考核的标准之一。劳绩通常用时间单位如日,月、岁等来计算,对于有功者可赐“劳”若干,有过则罚夺若干)。秦以后历代多有由吏入官的各种措施。汉代上计吏至朝廷上计之后,往往被朝廷留任为郎。由计吏而拜官,当时被看作是一种仕途。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挑选官吏不计资叙,掾史等吏员亦可出任郡县长官。唐三省都事、主事的选补,均取自流外刀笔吏。宋代有流外出官法,规定政府机构的吏员,按一定年资,可由吏补官。辽于道宗时定诸令史、译史连叙的等级。金制诸省及六部令史均以吏人试补充选。元代吏的选试,首论德行,次取吏能。世祖至元中诏各道按察司每年贡儒吏一人,并敕各处吏人宜于办理文书簿籍之暇涉猎经史,以提高自身修养,并防止趋利曲法。明制地方布政司、按察司及府州县诸吏员,任长官自辟,以六年或三年为满限;在内诸司的吏员,以三年为考,依资叙用。清制有吏员考职之例,内外各衙门办事吏员经历五年役满者得依例考补授职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奏谳掾

    官名。西汉廷尉属吏,主决疑狱。官名,汉置,为廷尉属官,掌刑狱案牍上奏事。《汉书·兒宽传》:“廷尉时有疑奏,已再见却矣,掾史莫知所为。宽为言其意,掾史因使宽为奏。奏成,读之皆服,以白廷尉汤。汤大惊,召宽

  • 小坡

    宋朝左、右司谏别称。

  • 十八房

    官名。明朝科举会试中房考官的合称。明朝初制,会试同考官只用八人,其后渐增。正德六年(1511)用十七人,分《诗经》五房,《易经》、《书经》各四房,《春秋》、《礼记》各二房。至万历十四年(1586)定《

  • 御细仓督

    官名。北齐、隋与唐初置,属司农寺,参见该条。

  • 东川都元帅府

    官署名。元朝地方统军机构。设于世祖中统三年(1262)十月,又称阆蓬广安顺庆夔府等路都元帅府,置府阆州,掌青居山、大获城、虎啸寨等处戍军。设都元帅、元帅等职。至元五年 (1268)改为东川统军司。

  • 聘君

    东汉对有学识有品行的社会知名人士,常以重礼征聘而授予官职,称“聘君”或“征君”。后世也有沿袭以制者。

  • 省行政公署总务处

    省行政公署的内部机构。北洋政府置,依照民国二年(公元1913年)《划一现行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》的规定,以民政长的名义执行公务,不设处长。主要职掌是办理机要、印信、统计、人事、记录、文书,会计、庶务等项

  • 韦氏

    官名。《周礼》冬官之属。一说为周朝置。主管制作皮革类物品的工官。《周礼·冬官·考工记》:“攻皮之工, 函、 鲍、 、 韦、 裘。 ”官名。周置,《周礼·冬官·考工记序官》:“攻皮之工,

  • 天制

    宋朝天章阁待制省称。

  • 掌醢署盐库经承

    吏员名。清置,见“掌醢署署正、署丞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