右率府使
官名。明初置为太子东宫官。见“左率府使”。
官名。明初置为太子东宫官。见“左率府使”。
学官名。明清两朝的府学、州学、县学都设此官,其责任为帮助教授或学正或教谕教诲所属生徒。见《明史·职官四·儒学》、《清史稿·职官三·儒学》。
参见“刀剑备身五职”。
民国时专管鉴定元宝重量成色的机关,多设在大都会、大商业城市。各种元宝都得通过公估局批过,才能通用。
官名。夏代设置,掌分配耕田及收取贡赋。《夏小正》记载:“十有一月,王狩,啬人不从。”啬人平时随王出猎,因收获季节刚过,啬人忙于征集农产品,故不能随从。啬人亦称啬夫,战国秦汉时代的啬夫即起源于此职。
乡、镇公职人员。国民党政府设于乡、镇公所,掌理民政事项。下设干事。
官名。①北齐置。《北齐书》卷一四《高思宗传》: “及文宣受命,为左卫大将军。”②左卫之长。隋朝置一人,正三品,掌宫掖禁御,督摄仗卫。炀帝大业三年(607) 改为左翊卫大将军,总府事,并统诸鹰扬府。唐高
官名。为审计院的长官,见“审计院”。
1、在编制的官,与编制以外的官相对说的,并说明此官不是赠官。2、正职,与副职相对说的。
爵位制度。战国时秦国始置。秦及汉朝沿用。秦商鞅变法时,依据原有爵制,参照各国制度,制定秦军功爵位等级,其后逐步形成二十等爵。据《汉书·百官公卿表》,二十等爵名为: 一级为公士,二上造,三簪袅,四不更,
封号名,桓帝邓皇后的母亲阴氏的封号。《后汉书·张禹传》:“四年,新野君病,皇太后车驾幸其第。禹与司徒夏勤、司空张敏俱上表言:新野君不安,车驾连日宿止,臣等诚窃惶惧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