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词语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台谏制

台谏制

秦汉至明清的监察与谏官制度。秦汉以后以御史台掌监察,其对象是内外百官,但是皇帝作为国家最高权力的代表,不能对其实行监察,为使皇帝言行不致破坏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,就用设谏官的办法以规正其言行。谏诤可以看作是实行监察的一种特殊形式,故御史台常与谏官合称台谏。御史台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,历代均有设置,至明清始改为都察院。谏官设置亦始于秦,历代设官不一。秦有谏大夫,后改称谏议大夫,掌议论讽谏。魏晋以后又有散骑常侍,地位略高,亦掌侍从规谏。北齐时散骑常侍、谏议大夫均属集书省,隋代属门下省。唐代重视谏官,设左右二散骑常侍,分属门下、中书两省,但以官高很少任命,故谏议大夫事实上成为最高谏官。此外又有左右补阙与左右拾遗,也分属门下、中书两省,资浅者加“内供奉”字样。宋承唐制,但改补阙为司谏,拾遗为正言。但宋初司谏、正言均为寄禄官,多不预谏诤事务,实际掌谏诤事务的机构是谏院,设知谏院、同知谏院为正副主官。元丰改制废谏院,始以左右谏议大夫、左右司谏、左右正言分隶门下、中书两省,专掌谏诤。辽南面朝官中也有谏议大夫、补阙、拾遗等官,不过并不起实际作用。金沿宋辽旧制置谏院,设左右谏议大夫、左右司谏、左右补阙、左右拾遗等官。元不设谏官。明初复置谏院,有谏议大夫、司谏、正言。旋罢废,而以六科给事中掌侍从规谏、补阙拾遗并稽察六部百司,与都察院监察十三布政司的十三道监察御史合称“科道”。清初沿明制,六科为独立机构,雍正元年(公元1723年)以六科隶都察院,于是台谏完全合而为

猜你喜欢

  • 旗鼓佐领

    清朝八旗包衣佐领之一。即由包衣汉人编成的包衣汉军佐领。上三旗旗鼓佐领隶内务府,下五旗旗鼓佐领为王公府属。佐领下之包衣汉军文武科考归入八旗汉军,仕进亦补汉军缺或汉缺;但在内务府仕进或在王公府当差则与包衣

  • 师曹

    官名。春秋卫等国置。乐官。大师属吏。《左传·襄公十四年》: “公饮之酒,使大师歌《巧言》之卒章。大师辞,师曹请为之。”

  • 南窑场大使

    官名。元置,为南窑场的主官。见“大都四窑场提领”。

  • 内都大达官

    官名。北魏时“内都坐大官”的异称。见赵万里《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》图版九九《元飏墓志》。

  • 王府咨议参军

    官名。晋代公府均置咨议参军,取咨询谋议军事而名,位在诸参军上。梁始于皇弟皇子府置咨议参军,陈沿置。北齐与隋诸王府亦置咨议参军。唐亲王府咨议参军秩正五品上。宋亲王府亦置,太平兴国八年(公元983年)楚王

  • 左千牛卫将军

    官名。唐高宗龙朔二年(662) 改左奉宸卫而置,二员,从三品,协掌侍卫宫禁及供御兵器仪仗。宋朝置为环卫官,无定员,无职掌,多以宗室为之,亦用为武臣赠典或武官责降散官。神宗元丰(1078—1085)改制

  • 大理平

    参见“大理评”。官名,又称廷尉平,掌审判。汉宣帝地节三年初置左、右平,俸比六百石。东汉只有左平而无右平。见《汉书·百官公卿表上》、《后汉书·百官志》。三国时魏设此官,属廷尉。隋设此官,掌审核刑狱。

  • 思答笼剌万户

    官名。元朝置。乌思藏十三万户之一,隶乌思藏宣慰司,又称俺卜罗万户,治所先在今西藏山南地区浪卡子县境内的浪卡子,后迁到今达隆乡。

  • 甸人

    官名。西周、春秋置。①主管藉田省称“甸”。《柞钟铭》:“司王邑甸人事。”《左传·成公十年》: “晋侯欲麦,使甸人献麦。”②掌供薪蒸致飨享的小吏。《国语·周语中》:“敌国宾至”,“甸人积薪”。韦昭注:“

  • 良医副

    官名。明朝于各王府良医所分置,各一人,从八品,佐良医正掌王府医疗之事。嘉靖四十四年(1565) 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