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词语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

(1)军队编制单位。春秋时各国多设有上、中、下三军。后来晋、吴等国曾扩展为五军、六军。《国语·齐语》记齐国以五人为伍,十伍为小戎。四小戎为卒,十卒为一旅,五旅为一军,员额为一万人。历代“”的编制,人数多寡不一。军作为近代军事编制单位,始于民国十三年(公元1924年)孙中山在广州重建大元帅大本营,由共产党协助所建立起来的国民革命军,以军为指挥单位,每军一般辖三个师。自班至师,均以三进。步兵以二人为伍,六伍为班,三班为排,三排为连,三连为营,三营为团,三团为师。我国陆军的编制由班到师采用三三制由此始。(2)由边戍之名变为政区名。唐初在缘边节度使辖区之下设军、守捉、城、镇,各军的长官称军使,本系专掌一地驻守卫戍之事,惟中叶以后,曾于边陲荒凉地区改置军、城以治理之。见于史籍者,如景云二年(公元711年)朔方军总管张仁愿筑东、中、西三受降城,大历八年(公元773年)镇北都护府徙治天德军。五代时军人干政,内地亦设军,与县平级,于是本为边陲驻戍单位的军,至此遂成为地方行政区域。宋代之军,其级别有二:一与府州同级,如京东路的淮阳军,统下邳、宿迁二县,隶属于路;一与县同级,隶属于府州,如真定府属的天威军。还有头下军州,是朝廷赐给宗室、外戚、公主、功臣等人的食邑,因所赐区域大小不同,有的称州,有的称军,也有称城或称堡的。金初因袭宋制,地方行政区划也有军的一种,地位在各州之次;世宗大定年间,尽升诸军为州,以后即无军一级的政区。元代复仿宋制于边地设军,数目不多,仅四川有长宁一军,属于路;湖广有南宁、万安、吉阳三军,直隶于省。(3)士兵名称。明初实行卫所制度,其士兵的正式名称为“”,后来招募的兵才做“”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詹事丞

    官名。初为詹事副贰官,协掌宫内庶务,战国秦太后、王后、太子诸宫皆设。秦、西汉沿置,秩从六百石。太后宫所置景帝以后改名少府丞,冠以太后所居宫名,皇后宫所置成帝时省,太子宫所置东汉省。魏、晋以来,唯置于太

  • 精膳署

    官署名。清末典礼院所属机构。宣统三年(1911)设。掌筵宴、祭品事项,稽核典礼应用酒醴、牲牢、庶羞等。置署长一人,佥事、录事等。

  • 直华文阁

    官名。南宋光宗庆元二年(1196)置,为特恩所授贴职。官名。南宋庆元二年(公元1196年)置,为贴职之一。

  • 守阙进勇副尉

    宋朝无品武阶官名。南宋高宗绍兴五年 (1135) 改效用公据置,位摄进勇副尉下、守阙进武副尉上。

  • 交通银行

    国家银行名。清光绪三十三年(公元1907年)十一月由邮传部奏准设立,名义上官商合办,声称纯系商业银行性质,经理轮、路、电、邮各局存款,实际上是国家银行。总行设在北京,行内特设总管理处,由邮传部派总理、

  • 主客员外郎

    官名。隋文帝开皇六年(586)置,为礼部主客司之副长官,员一人,佐长官侍郎掌司事。炀帝大业三年(607) 改称司蕃承务郎。唐高祖武德三年(620) 复旧称。置一员,从六品上,佐长官郎中掌司事。五代沿置

  • 官名。同“理”。掌治狱刑罚。相传大禹时皋陶曾任此官。《管子·法法》: “皋陶为李。”尹如章注:“古治狱之官。”

  • 公债司

    官署名。民国置,为财政部下属机关,掌管国家公债事务。官署名。北洋政府设置,属财政部,依照民国元年(公元1912年)官制规定,其职掌为:一、公债的募集和发行;二、公债的出纳管理;三、公债的偿本和付息;四

  • 稽勋清吏司

    官署名。简称稽勋司,明清吏部四司之一。掌理勋级、名籍、丧养之事。明洪武二十九年(1396)改司勋部置,设郎中一人,员外郎一人,主事一人。洪熙元年(1425)南京吏部亦置,设官略同。清顺治元年(1644

  • 批红

    公文制度。亦作批朱。明朝章奏批答过程中,需先由内阁大学士票拟文字,再交由司礼监,经秉笔、随堂太监用朱笔批改,然后方可准行。这是内阁与司礼监互相制约的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