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词语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内侍

内侍

官名。北魏为内官,即侍从宫禁的亲近官员,多由亲贵子弟充任。《魏书·陆俟传》:“太宗践祚,拜侍郎,迁内侍,袭爵关内侯。”隋朝为内侍省长官,用宦者,置二员,从四品上;炀帝大业三年 (607) 改长秋令,用士人。唐高祖武德四年 (621) 复为内侍省长官,员四人,从四品上; 玄宗天宝十三载 (754) 置内侍监为长官,改内侍为少监,后另置内侍四员,与少监同为内侍省次官,皆以宦者为之。宋朝以后为宦官统称。


官名,汉置,给事宫中。《汉书·金日碑传赞》:“七世内侍,何其盛也。”隋初置内侍省,领内侍、内常侍、内给事、内谒者、内寺伯等官;内侍为之长,掌在内侍奉、宣传诏令。见《隋书·百官下·内侍省》。唐代内侍省长官为监,掌内侍奉,宣制令;少监和内侍为之贰。见《新唐书·百官二·内侍省》。宋代有内侍省和入内内侍省,二省都有内东头供奉官、内西头供奉官、内侍殿头、内侍高品、内侍高班、内侍黄门。见《宋史·职官六·入内内侍省、内侍省》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大都四窑场提领

    官名。元至元十三年(公元1276年)置大都四窑场,秩从六品,隶少府监。以提领一人为主官,下设大使、副使各一人,领匠夫三百余户,营造素白琉璃砖瓦。所属有南窑场、西窑场与琉璃局,各设大使、副使为正副主官。

  • 中珰

    汉代宦官的别称。汉代宦官帽子上有黄金珰作为装饰,故称宦官为中珰。后代沿称。明朝太监称中珰或大珰。《明诗别裁·何景明》:“赐鲜遍及中珰第,荐熟应开宗庙筵。”

  • 护西戎中郎将

    官名。北魏置。《魏书·吐谷浑传》:(北魏孝文帝太和(477—499)中“拜伏连筹使持节、都督西垂诸军事、征西将军、领护西戎中郎将、西海郡开国公、吐谷浑王,麾旗章绶之饰皆备给之。”

  • 殿中丞

    官名。殿中省佐贰官。唐高祖武德三年(620)改殿内丞置,员二人,从五品上协助殿中监、少监处理本省日常事务,兼勾检稽失,省署抄目。高宗龙朔二年(662)随本省改名中御大夫。咸亨元年(670)复旧。北宋前

  • 阴阳学

    官署名。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(1291)依儒学、医学之例,始于诸路置。明太祖洪武十七年(1384)置阴阳学官,府设正术一人,从九品,州设典术一人,县设训术一人,均未入流。设官不给禄,掌管天文、占侯、星卜

  • 印经院

    官署名。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(983)置,掌刊印佛经。神宗熙宁四年(1071)废。

  • ①西周时期典狱官审问罪犯的程式。②官名。西周时期负责审问罪犯的官吏。

  • 石工下士

    官名。西魏、北周冬官府司玉下大夫石工中士佐官,正一命。

  • 长人长上

    武官名。唐置于左右监门卫, 员额各二十人。参见“长上”。

  • 左都威卫

    即“隆福宫左都威卫使司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