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词语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光禄大夫

光禄大夫

官名。西汉武帝太初元年(前104),改中大夫置,属光禄勋,秩比二千石。掌论议,在大夫中地位最为尊显, 武帝时霍光、 金日䃅皆曾任此职。西汉晚期,多作为贵戚重臣的加官。无员限。东汉时,因权臣不复冠此号,渐成闲散之职,虽仍掌顾问应对,但多用以拜假赗赠之使,及监护诸国嗣丧事。三国魏以后,地位提高,不再作为使命之官,三公等大臣告老后,就家拜此职,也作为在朝显职的加官,以示优崇,亦常用作卒后赠官。三品。齐王芳正始元年(240),增置左、右光禄大夫,位在其上。晋以后,诸公告老不再加此职,但仍授予其它年老有病的致仕官员。无具体职掌。三品。凡假银章青绶者,称为银青光禄大夫,或迳称光禄大夫,而注明假银章青绶。加金章紫绶者,后称金紫光禄大夫,以资区别。与诸卿同秩中二千石,食奉日三斛。晋武帝太康二年(281),始给春赐绢五十匹,秋绢百匹,绵百斤。晋惠帝元康元年(291),始给菜田六顷,田驺六人,置主簿、功曹史、门亭长、门下书佐各一员,如加兵则同三品将军。魏、晋时因位在诸卿上,不复属光禄勋,南朝时仍以之属光禄勋。十六国汉、后赵又置上光禄大夫,后赵还设中光禄大夫,位皆在左、右光禄大夫上。南朝宋三品,梁武帝天监七年(508)定为十三班,陈改为三品、秩中二千石。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(493)定为从二品中,二十三年复次职令,改三品。北齐三品。隋初未置,炀帝大业三年(607)加置,位在左、右光禄大夫上,为文散官之首,从一品。唐初,光禄大夫犹分左、右,太宗贞观(627—649)后唯设光禄大夫、金紫光禄大夫、银青光禄大夫,从二品。作为加官者无俸禄,衣服依本品,不预朝会。北宋初为从二品,神宗元丰(1078—1085)改制后定为正三品新寄禄官,在银青光禄大夫下,取代旧寄禄官的尚书左、右丞。哲宗元祐三年(1088),分为左、右两阶、徽宗大观二年(1108),以右银青光禄大夫为光禄大夫。西夏为文阶官。金、元皆为文散官,在金紫光禄大夫下,金从二品上,元从一品。明朝为文、武从一品升授散官。清初,文、武正从一品皆以此为封赠,乾隆三十二年(1767),仅作为文职正一品之封赠。


官名,汉置,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中大夫为光禄大夫,俸比二千石,掌论议。东汉光禄大夫,也俸比二千石,掌顾问应对,无常事,唯诏令所使。诸国嗣之丧,光禄大夫掌吊,见《汉书·百官公卿表》、《后汉书·百官志》。魏、晋也置,有的为职事官,有的为加官。其后刘宋、南齐、北魏皆设此官。唐朝光禄大夫为散官;宋沿唐制,金、元也置;清朝用为封赠官号。参看“光禄”条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将作监丞

    参见“将作丞”。官名。隋唐与宋置,属将作监,协助监与少监处理监务。见“将作监”。

  • 司奉郎

    散阶名号。金朝置,为内侍阶官,二十五阶之第二十四阶,秩从九品上。元朝沿置,为十四阶之第十三阶,正八品。明洪武四年 (1371) 亦置,以授正八品内官。官名,也是官阶名。金朝的内侍官,自从四品始,以下分

  • 库部

    官署名。①魏晋南北朝尚书省诸曹之一。多设郎(郎中)为长官。掌军械制造、保管之政。或说魏、晋隶度支尚书。南朝隶都官尚书,兼领武库署。北魏前期设尚书、令、郎中、少卿、弩库曹下大夫等职,及内廷派驻的给事中、

  • 大理寺左断刑

    官署名。宋神宗元丰(1078—1085)改制置,分详刑、详谳、宣黄、分簿、奏表五案,掌奏劾命官、将校及大辟囚以下以疑请谳之事。

  • 都尉司

    官署名。①亦简称都尉。金朝置。直属枢密院。设于哀宗正大(1224—1231)间。原为总领司,后更名。长官为都尉,秩正四品,以曾秉帅权者充任,不受地方帅府行院统辖。天兴元年(1232)设都尉司多达十四个

  • 东边诸乣都监

    官名。辽朝置,为北面官。东部诸乣军监治官。始置于圣宗统和十四年 (996)。

  • 田曹掾

    官名,汉置,为公府或郡县佐吏,掌农桑等事,简称田曹。其后,晋公府也置,兼掌分察州郡。《晋书·温峤传》:“司徒置田曹掾,州一人,劝课农桑,察吏能否,今宜依旧置之。”

  • 关谷塞护道尉

    官名。晋置,《通典·职官十九》“晋官品”条,属于第九品者,在诸县署令长相之丞尉下有关谷塞护道尉。此为沿三国魏关谷塞尉而设,参见“关谷塞尉”。

  • 钱帛司

    官署名。辽朝和金朝初期均置。辽为南面官,掌钱币铸造等事。金太祖天辅七年 (1123) 以平州为南京,以钱帛司为三司。太宗天会九年 (1131)又置于黄龙府,设都管勾等官。官署名。辽于长春路、辽西路、平

  • 官判用语,指真除实授。汉朝官吏有真、守之分。官吏由守 (代理) 转正曰真。后世如北齐等沿用。亦指“行”、“兼”。或“领”某职的官员得到朝廷的正式除授。官制用语,秦汉官吏初任试用期为一年,满一年后,称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