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词语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候官

候官

官名。①北魏置,负责监察百官。《魏书·刑罚志》: “(文成帝) 增置内外候官,伺察诸曹外部州镇,至有微服杂乱于府寺间,以求百官疵失。”亦名候职。多时员至千数。孝文帝太和 (477~499) 初,减至四百人,择谨慎正直者任之,司察违法举动,以防宣闹械斗于街道,权力大减。


候官不是一官,候、候丞、候吏、候长、候史、斥候、亭燧等都是候官。

1、汉朝边郡都尉属下的候官,掌侦察报警敌情。见《后汉书·郡国志·上郡》。参看“”、“候丞”、“候长”、“候史”。

2、即“候人”,掌迎送宾客、稽查行人及道路治安。参看“候人”和“候3”。

3、掌领兵的武官,参看“候1”。

4、掌守护京都城门的武官,又称门候。参看“候4”。

5、北魏置内外候官,掌伺察诸曹及州镇官员,微服于府寺,寻百官过错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督军从事

    官名。州府属官。东汉献帝建安(196—220)初,袁绍为冀州牧时置,以牵招为之,兼领乌丸突骑。三国蜀益州亦置,典刑狱,论法决疑。参见“从事”。官名。1、东汉末年置,为州府佐吏,掌领兵征伐。袁绍为冀州牧

  • 备西夜君

    官名。西域莎车园置,员一人,见《汉书·西域传》。官名,西汉时西域莎车国置,掌夜间防务等。《汉书·西域传·莎车国》:“辅国侯、左右将、左右骑君,备西夜君各一人,都尉二人,译长四人。”

  • 雇用

    国民党政府国家机关中的人员来源之一。国家机关中被雇用的人员称为雇员,在国民党政府各种机关的组织法中例有“得酌用雇员”的规定。雇员无须经过铨叙或甄别,其员额不固定,职务多数是书记。雇员支领最高薪额服务三

  • 宝源局

    官署名。明清工部所属之铸钱机构。元至正二十一年(1361)朱元璋于应天初设。明洪武十三年(1380)隶工部。嘉靖(1522—1566)中以京师城东石大人胡同为鼓铸公署,以虞衡司员外郎领其事。下设局大使

  • 群司

    官制用语,犹言“各个部门”。《后汉书·明帝纪》:“群司勉修职事。”

  • 夏国王

    辽、金授给西夏国主的封爵。有时称大夏国王。李继迁、李德明和夏景宗元昊、惠宗秉常、崇宗乾顺、仁宗仁孝都曾获此爵号。

  • 刑房承旨

    官名。辽朝南面官,南枢密院官员。尚书省并入南枢密院后,主刑部事。

  • 白云氏

    黄帝部落氏族首领的称号。见“黄帝”。

  • 尚书骑兵郎

    即“骑兵郎”。

  • 神部尚书

    官名。北魏置,尚书省神部曹长官,掌祭祀事务。《魏书·礼志三》: “高祖荐酌,神部尚书王谌赞祝讫,哭拜遂出。”祠部尚书之异称。参见“祠部尚书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