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词语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

官名。春秋战国置,主迎送宾客,亦指军中主侦察或伺望敌情的小吏,汉朝沿称。如京师诸城门有门候。军中下级武官亦多有称候者,如东汉大将军营部下有军候、假候等,为一级指挥官。边郡所置有候官、候长。西域等诸国或有以此名官者。


官名,1、为秦汉时军中武官,掌领兵,也称军候。《汉书·陈胜项籍传》:“(项梁)使人收下县,得精兵八千人,部署豪杰为校尉、候、司马。”“章邯狐疑,阴使候始成使羽,欲约。”《后汉书·百官一》:“其领军皆有部曲。大将军营五部,部校尉一人,比二千石;军司马一人,比千石。部下有曲,曲有军候一人;比六百石……又有军假司马、假候,皆为副贰……其余将军,置以征伐,无员职,亦有部曲、司马、军候以领兵。”

2、边郡武官,属郡都尉。候官有候、候吏、候长、候史、斥候、燧等。候官以候为长,掌侦察报警等事。《后汉书·郡国志五》:“张掖属国,候官、左骑、千人……右凉州刺史部,郡十二,县、道、候官九十八。”匈奴也置此官。《汉书·匈奴传上》:“孝文十四年……候骑至雍甘泉。”

3、掌迎送宾客,也称候人。《国语·周语中》:“候不在疆。”注:“候,候人,掌迎送宾客者。疆,境也。”

4、掌守护京都城门,也称门候。《后汉书·百官四》:“城门校尉一人,比二千石。本注曰:掌洛阳城门十二所……城门每门候一人,六百石。”注:“《汉官秩》曰:平城门为宫门,不置候,置屯司马,秩千石。”

猜你喜欢

  • 易州山厂

    官署名。明宣德四年(1429)始置。景泰间(1450—1456)移于平山(今属河北),又移满城县。天顺元年(1457)仍移于易州(今河北易县)。设官专理其事。初以尚书或侍郎督厂事。嘉靖后改以主事管理。

  • 幕职官

    官名统称。唐朝中期以后,节度使属官节度副使、行军司马、判官、掌书记、参谋、随军,观察使属官观察判官、支使,经略使属官经略判官,以及节度、观察、防御、团练推官、巡官,皆为幕职官。五代后唐明宗天成二年(9

  • 缁衣

    周朝卿士上朝听政所穿黑色朝服。《诗经·郑风·缁衣》: “缁衣之宜兮。”毛亨传:“缁,黑色。卿士听朝之正服也。”

  • 大都下士

    官名。北周置。赵万里《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》图版五二○《宋永贵墓志》:“大象元年(579),任右宫伯右侍散二命士,二年,迁大都下士。”正一命。官名。北周置,府属不详,可能是夏官府的属官。

  • 土坝州同

    官名。清朝管理北运河土坝之主官。隶于坐粮厅。掌漕粮车运过坝之事。每年南漕抵通,依例移驻河干,按界稽查。所辖土坝车户初为五十名,后为二十名,嘉庆十五年(1810)全裁,事归石坝经纪。

  • 郡吏

    凡指郡太守的下属官吏。《后汉书·吴良传》:“吴良字大仪,齐国临淄人也。初为郡吏。”注:“《东观记》曰良为郡议曹掾。”《后汉书·朱晖传》:“后为郡吏,太守院况尝欲市晖婢,晖不从。”汉代郡太守的别称。见《

  • 同知室政院事

    官名。元置,为宣政院的副长官,秩正二品,员额二人。

  • 顺天府治中

    官名。明清皆置,正六品。明代通判掌理粮储、马政、军匠、薪炭、河渠、堤涂之事;清代通判掌牙侩税收、平禁争伪。见《明史·职官三·顺天府》、《清史稿·职官三·顺天府》。

  • 积劳

    汉朝官吏升迁制度。即官吏累计劳绩取得升迁的资格。《汉书·酷吏传·赵禹传》: “武帝时,禹以刀笔吏积劳,迁为御史”。

  • 敕授

    唐制,任命六品以下官称敕授,见《资治通鉴·唐纪二十五》“景云元年”条。宋制,凡官员由中书省任命者,称为敕授。元制亦自六品至九品为敕授,由中书省牒署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