侯国
汉朝列侯食邑。东汉又有县侯、乡侯、都亭侯、亭侯。大者食县、小者食乡、亭。侯国大者置相一人。西汉有行人、洗马、门大夫等五官,其家臣置家丞、庶子各一人,使理家事。东汉不满千户不置家丞,又悉省行人、洗马、门大夫。
1、列侯的封地为侯国。二十等爵的第二十级为彻侯,又名通侯,后避汉武帝讳更名列侯,金印紫绶,以赏有功。功大者食县,小者食乡、亭,得臣其所食吏民。见《后汉书·百官志五》。
2、帝王所封的诸侯国,如春秋时晋国等。
汉朝列侯食邑。东汉又有县侯、乡侯、都亭侯、亭侯。大者食县、小者食乡、亭。侯国大者置相一人。西汉有行人、洗马、门大夫等五官,其家臣置家丞、庶子各一人,使理家事。东汉不满千户不置家丞,又悉省行人、洗马、门大夫。
1、列侯的封地为侯国。二十等爵的第二十级为彻侯,又名通侯,后避汉武帝讳更名列侯,金印紫绶,以赏有功。功大者食县,小者食乡、亭,得臣其所食吏民。见《后汉书·百官志五》。
2、帝王所封的诸侯国,如春秋时晋国等。
唐代指门下省(左掖)中书省(右掖)。《新唐书·权德舆传》:“德舆独直两省,数旬一还舍,乃上书言:左右掖垣,丞天子诰命……重要之司,不宜久废。”参看“门下省”、“中书省”条。
官名。同“庖宰”。春秋战国置。掌烹制膳食。《韩非子·难二》: “凡为人臣者,犹炮宰和五味而进之君。”
即侍讲官,汉置,掌给皇帝讲经书。《后汉书·朱穆传》:“宜为皇帝选置师傅及侍讲者。”
官署名。① 西魏文帝大统十二年 (546)改尚书三十六曹为十二部,设计部,置郎中为长官。恭帝三年 (556) 仿《周礼》建六官,以计部属天官府,置中大夫为长官,属官有小计部下大夫、小计部上士,辖掌纳上
官名。辽朝置。南面官,南枢密院官员,在知南枢院事下。官名,辽朝置,为南枢密院官员,位在枢密使下,佐枢密使掌文选、部族、丁赋之政,凡契丹之民皆归其管。见《辽史·百官志一》,参看“南院”条。
汉武帝初置羽林骑。后分左右,宣帝令中郎将和骑都尉等监羽林骑。东汉单置监。分左右,主羽林骑(见《后汉书·百官志》)。《后汉书·来历传》:“历字伯珍,少袭爵,以公主子,永元中,为待中,监羽林右骑。”
官名。辽朝大内惕隐司主要官员之一。官名。辽代设大内惕隐司,掌管皇族四帐政教,其长官为大内惕隐、知大内惕隐事、大内惕隐都监,均为北面官。参看《辽史·百官志一·北面皇族帐官》。
指管仓库、园林的小官。汉朝官制,丞相、列侯、令丞都用正方形的印,而掌管仓库、园林的小官却用长方形的印,为正方形印之半,故称半印。其后各朝多沿用,称为“半印”。见清朝冯云鹏《金石索五》。
官名。东汉末年置。州属官,掌文教,不常设。三国蜀、晋朝、南齐均曾置。南朝宋郡府亦有置者。官名,汉置,为州刺史(牧)的属员,掌文教,不常置。其后,三国蜀、晋置。南朝宋、齐也置。
清朝对土官中低级武职之统称。亦有指高级武职者,则带有贬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