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词语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五官掾

五官掾

官名,省称五官。汉朝郡国属吏,地位仅次于功曹,祭祀居诸吏之首,无固定职掌,凡功曹及诸曹员吏出缺即代理其职务。晋至南北朝沿置。晋朝中央政府诸卿、领军、护军、太子太傅、少傅等及诸郡、国皆置为僚属。南朝宋自太常至长秋,领军、护军等将军、太子二傅、诸郡亦置,主诸曹事,为重要属吏之一。齐沿之。梁诸卿、太子二傅、詹事,领军、护军、左右卫等将军,诸郡皆置,位自三班到流外四班不等。陈沿之,位八、九品不等。北齐诸卿、领护军、太子詹事、诸郡皆置。


官名,汉置,为郡国属官,掌管功曹及诸曹事,主祠祀,其监属县,有五部督邮,曹掾一人。在郡国,称五官掾,在县,称廷掾,监乡五部,春夏为劝农掾,秋冬为制度掾。见《后汉书·百官志》。晋中央诸卿、领军、护军、太子太傅和郡国皆置,南朝宋、齐、梁、陈及北齐皆沿置。见《晋书·职官志》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起运科

    官署名。金朝置。属漕运司。掌兵、刑、工三部案牍。设司吏管领科事。参见“漕运司”。

  • 国子正

    官名。北宋徽宗大观元年(1107)改国子监学正置,正九品。宣和三年(1121),改为太学正。

  • 行事都丞

    官名。战国置。掌宫中执事的低级宦官。《韩非子·难一》: “当世之行事都丞之下征令者”。陈奇猷注: “旧注: ‘都丞,宦官之卑者也。’”

  • 知惕隐司事

    官名,辽朝置。大惕隐司是掌皇族政教的官府,知惕隐司事是其主官,掌皇族政教,尤重礼节教育。惕隐,又叫梯里已。见《辽史·百官志》。官名。亦称知大内惕隐事。辽置,属大惕隐司的副主官。见“大惕隐司”。

  • 户书

    官名。太平天国设置,为六部书之一,前期为燕、豫二王府属官,员额各一人,衔前分别冠“燕第”、“豫第”二字,官阶为职同总制。后期为六爵属官,员额一人。参见“六部书”。

  • 汉儿司

    官署名。辽朝置,为南面官。始置于太祖时,以韩知古总知汉儿司事,统领汉人事务,太宗时改为汉人枢密院。官署名。辽太祖初置,管理统治区域内汉人之事。设总知汉儿司事、政事令、中书令、尚书、仆射等官。

  • 官计使

    官名。西夏置,见“官计司”。

  • 黄旗科

    清朝兵部职方清吏司所属办事机构。额设经承一人。

  • 陛见

    臣下谒见皇帝称陛见。如《后汉书》载周党曾“陛见帝廷”。清朝指外省大臣到京。各省布政使、按察使、每届三年,应奏请进京陛见。奏请未获准者,次年以后每年复行奏请。若奉旨允准或不令来京,俱自行报部,如逾期不行

  • 流外七班

    官职等级制度。南朝梁武帝天监七年(508)置。乡品不及二品的寒士所任官职,自皇弟皇子府长兼参军至郡公国典书令,分为七班,即七个等级,以班多者为上,多为较低级的僚佐。由此方能升入流内十八班之第一班。陈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