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词语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二十四司

二十四司

①官署名合称。即尚书省六部所统二十四个部门: 吏部所领吏部、司封、司勋、考功,户部所领户部、度支、金部、仓部、礼部所领礼部、祠部、膳部、主客,兵部所领兵部、职方、驾部、库部,刑部所领刑部、都官、比部、司门,工部所领工部、屯田、虞部、水部。隋朝始置,唐朝完善。宋朝承袭,神宗元丰(1078—1085)改制后六部头司之长官郎中、员外郎参领本部尚书、侍郎所掌之事,哲宗元祐(1086—1094)以后每部四司相兼领时有出现。明洪武十三年(1380)六部每部分四属部,头司皆曰总部,其后名称亦有变化; 二十九年二十四司俱称清吏司,其司名、司数皆有变化。②官名合称。隋炀帝女官六尚之属: 尚宫所管司言、司簿、司正、司闱,尚仪所管司籍、司乐、司宾、司赞,尚服所管司玺、司衣、司饰、 司仗, 尚食所管司膳、 司酝、 司药、 司饎, 尚寝所管司设、司舆、司苑、司灯,尚工所管司制、司宝、司彩、司织。唐朝无司正,置司记; 无司玺,置司宝;无司织,置司计; 改司宝为司珍(隶尚功)。金朝为尚宫所领司记、司言、司簿、司闱,尚仪所领司籍、司乐、司宾、司赞,尚服所领司宝、司衣、司饰、司仗,尚食所领司膳、司酝、司药、司饎,尚寝所领司设、司舆、司苑、司灯,尚功所领司制、司珍、司彩、司计。明朝同唐、金制,成祖永乐(1403—1424)后,职尽移宦官,所存者尚服所领司宝、司衣、司饰、司仗四司。


官名合称。隋炀帝时宫中女官有二十四司,六属六尚。属尚宫的有司言、司簿、司正、司闱;属尚仪的有司籍、司乐、司宾、司赞;属尚服的有司玺、司衣、司饰、司仗;属尚食的有司膳、司酝、司药、司饎;属尚寝的有司设、司舆、司苑、司灯;属尚工的有司制、司宝、司彩、司织。其后历代多沿置,唐、金、明之二十四司的名称有改动。

官署名的合称。即尚书省六部属下的二十四个部门。即吏部、司封、司勋、考功;户部、度支、金部、仓部;礼部、祠部、膳部、主客;兵部、职方、驾部、库部;刑部、都官、比部、司门;工部、屯田、虞部、水部。参看“六部”条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上官大夫

    官名。战国楚置。《史记·屈原贾生列传》: “上官大夫与之同列。”《新序·节士》: “张仪之楚,货贵臣上官大夫靳尚之属。”官爵名,战国时楚置,职位高贵。《史记·屈原贾生列传》:“上官大夫与之同列,争宠而

  • 关令尹

    官名,也简称“关尹”,周置,掌守关卡,检查行人车马的出入、查禁奸匿、验证通行证件等。《史记·老子韩非列传》:“居周久之,见周之衰,乃遂去。至关,关令尹喜曰:‘子将隐矣,强为我著书。’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

  • 宿卫军

    皇帝的护卫军。辽始制,由北面御帐官中的宿卫司统领。元代宿卫军为皇帝的禁军,成吉思汗时,以木华黎、赤老温、博尔忽、博尔术为四怯薛,领四怯薜事分番宿卫,世祖时,又设五卫,始有侍卫亲军之称,设都指挥使以领之

  • 和敦大

    即“河吞大”。

  • 降级

    公务员降罚方式之一。国民党政府在抗战前规定,降级指降低公务员的级别(包括降等)。凡公务员考绩总成绩列在六等者,得降级、降等使用。抗日战争时期又规定,公务员考绩总分数不满六十分者,降一级;平时考绩有大过

  • 长官司长官

    官名。元朝西南地区诸溪洞所置长官司之职官。位达鲁花赤之下,掌司事。多以土人为之。明、清沿元旧称,始作为土官名号之一,武职。湖广、四川、云南、广西、贵州等省设有。正六品。管所辖土兵及司事,受地方长官约束

  • 南马牧丞

    官名。南朝梁、陈置,掌饲宫廷用马。隶太仆卿 。

  • 行中郎将

    代行中郎将之职,掌宿卫宫殿门户。《后汉书·孝和帝纪》:“冬十月,遣行中郎将班固报命南单于。”参看“中郎将”条。

  • 副达喇嘛

    封号。清朝藏传佛教之职任喇嘛。位在达喇嘛之下、德木齐之上。于北京、盛京、热河等处各设若干人。分掌寺庙佛教事务。

  • 交阯清吏司郎中

    官名。明朝户部交阯清吏司及刑刑交阯清吏司均置,各一人,正五品。掌本司之事。参见“交阯清吏司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