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词语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主簿

主簿

官名。汉朝中央及州郡官府均置,典领文书簿籍,经办事务。丞相或三公府称黄阁主簿,录省众事,职权甚重。三国魏末丞相府置,员四人。西晋初三公及位从公者加兵,始置主簿。东晋则诸公皆置,员二人。与祭酒、舍人主阁内事。南朝宋、齐、梁、陈沿之。其品位秩级随府官长地位高下而异。北朝同。诸将军、五校尉等军府、列卿寺监、光禄大夫等皆置,品位秩级随府长官而不等。州、郡、县亦置。虽非掾吏之首,然地位较高,县之主簿较州之主簿更甚。隋、唐、五代部分中央及地方机关皆置。中央御史台、秘书省、司天台、诸寺监、东宫詹事府及太子诸寺、地方县、关所置,多掌监印,检核文书簿籍,勾稽缺乏,故有“主簿为印曹”之说。王府置,掌覆省王教; 公主邑司有主簿,掌督封地租税及主财货出入。宋朝台省寺监沿置,职掌文书。辽、金、元三代为县府佐贰官,金正八品或正九品,元从八品或正九品。明制,詹事府、太仆寺、鸿胪寺、钦天监、苑马寺,及在外各县编户二十里以上者均可设置。属府、寺、监者典勾省文移之事,县主簿与县丞分掌巡捕、粮马之事。清制,于鸿胪寺、钦天监、太仆寺均设。鸿胪寺、钦天监所属为满、汉各一人,分别为从八品、正八品; 太仆寺所属仅满员一人,正七品。分管各寺、监之章奏文移及档案事务。其办事机构称为主簿厅。另,县佐贰官亦置,无定员,视地方事务之繁简,事繁之县多至数员,事简则不设。正九品。佐知县掌钱粮、户籍诸事。


官名。战国始置,掌文书簿籍。自汉代起,中央和地方各官署多置此官,负责文书簿籍,掌管印鉴等事。其后,历代多相沿。《文献通考》:“古者官府皆有主簿一官,上至三公及御史府,下至九寺五监,以至郡县多置之,所职者簿书。”汉代太尉、御史大夫都设主簿,省录众事。晋和南北朝三师三公和开府仪同之属也多设此官,唐宋沿其制。太常寺、光禄寺、卫尉寺的主簿为汉置;大理寺主簿为魏置;宗正寺、太仆寺、鸿胪寺、司农寺、太府寺为梁置。少府监、将作监、都水监的主簿为晋置,国子监的主簿为北齐置,军器监的主簿为唐置;凡此寺监主簿皆掌稽核簿书。明代只太仆寺、鸿胪寺、钦天监设主簿,太常寺、光禄寺、国子监都设典簿。清沿明制。汉代州县设主簿,州主簿录门下众事,省署文书,到唐废;县主簿掌诸簿目,历代多设,到清末废。县主簿也简称簿。见《文献通考·职官七·主簿》、《文献通考·职官十七·县丞》、《通典·职官十四·总论州佐》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大宗伯

    ① 官名。《周礼》六卿之一,为春官之长。掌祭祀、礼仪,参议国政。属官有小宗伯中大夫二人,肆师下大夫四人,上士八人等。西魏末、北周仿 《周礼》建六官,复置为春官府长官,亦称“大宗伯卿”。正七命。参见“春

  • 田曹参军事

    官名。田曹长官。北魏王府、公府、将军府置,诸州一度置,从六品上至从八品。北周置于大丞相府、都督中外诸军事府。唐朝都督府置,员一至二人,正七品下至从七品下。中宗景龙三年(709)地方诸府析户曹置,掌园宅

  • 武卫中郎将

    官名。东汉献帝建安(196—220)中曹操置,掌统率亲军护卫。三国魏文帝黄初(220—226)初,改名“武卫将军”。官名,东汉末年曹操置,掌统亲军护卫。《三国志·魏书·许褚传》:“后数日(与马超)会战

  • 大驾

    1、皇帝车驾次第的一种,后来也代指皇帝。《后汉书·皇后纪》:“侍御史护大驾卤簿。”注:“《汉官仪》曰:天子车驾次第谓之卤簿。有大驾、法驾、小驾。大驾公卿奉引, 大将军参乘,太仆御, 属车八十一乘,备千

  • 马军司狱

    监狱名。宋置,由侍卫亲军马军司主管,拘禁该司所属犯罪军官与士兵。

  • 从官

    ① 亲近皇帝或国君的侍从官。②泛指长官所部僚属官吏。东汉诸公主、黄门、掖庭、永巷、御府、钩盾、内者等宦者官署皆置。1、帝王的侍从官。《史记·黥布列传》:“出就舍,帐御、饮食、从官如汉王居,(黥)布又大

  • 后宫通尹

    宫官名。南朝宋太宗定后宫百官时置。职准录尚书,掌铨查六宫,一品。

  • 右司徒

    官名。掌民众百姓教化。春秋战国置。《管子·五行》: “天子出令,命左右司徒、内御,不诛不贞,农事为敬。”战国铭刻有大司徒,又有右司徒、左司徒等职官名。

  • 集贤院编录官

    官名。唐贞元初置于集贤院,掌经籍编录之事。

  • 散骑谏大夫

    官名,汉置,骑从掌谏。《汉书·张汤(之孙延寿)传》:“子勃嗣,为散骑谏大夫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