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词语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中舍人

中舍人

官名。东宫属官,即“太子中舍人”。西晋武帝咸宁四年 (278) 置,以舍人中才学美者为之,与中庶子共掌东宫文翰,位在中庶子下、洗马上。《晋书·荀邃传》: “成都王为皇太弟,精选僚属,以邃为中舍人。”南朝宋置四员; 南齐沿置; 梁四员,八班,功高者一人,与中庶子祭酒共掌其坊之禁令,又有通事守舍人、典事守舍人、典法守舍人等员; 陈五品、六百石。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 (493) 定为从四品中,二十三年改从四品上; 北齐隶门下坊,置四员,五品。隋朝改名内舍人,炀帝大业三年 (607)减为二员。唐高祖武德三年 (620) 复名中舍人,隶右春坊,置二员,正五品下,为右庶子副贰; 高宗永徽元年(650)、龙朔二年 (662) 改名内舍人、右赞善大夫,咸亨元年 (670) 复置中舍人而右赞善大夫不废。北宋太宗至道 (995—997)、真宗天禧 (1017—1021)各置一员;神宗、钦宗为太子时亦置;南宋宁宗庆元(1195—1200) 令其位在舍人上,嘉定 (1208—1224) 初置二员。辽朝右春坊亦置。


官名。晋武帝咸宁四年置,以舍人才学美者担任,与中庶子共掌文翰,位在中庶子下,洗马上,职如黄门侍郎,为太子属官,又称太子中舍人。其后历代多沿置。唐代中舍人与右庶子共掌侍从、献纳、启奏。见《晋书·职官志》、《宋书·百官下》、《南齐书·百官志》、《隋书·百官上、中》、《新唐书·百官四上》、《宋史·职官二》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斡官长

    官名。西汉属大司农,主均输、斡盐铁及榷酒酷等,一说为主竹箭之官,有丞。东汉省。官名,汉置,为斡官之长,掌均输、管盐铁、主榷酤事。《汉书·百官公卿表上》:“治粟内史,秦官,掌谷货……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大司

  • 省长公署

    官署名。北洋政府于民国五年(公元1916年)七月六日改巡按使为省长,巡按使公署改称省长公署,其内部机构未变,仍设政务厅以辅佐省长掌理全省政务。惟民国六年(公元1917年)九月八日公布《废止省长公署政务

  • 左右侍率

    东宫武官名。隋炀帝改左右卫率为左右侍率,副率为副侍率。唐初复旧。

  • 省火药局

    官署名。清末置于各省,掌制造火药事项。

  • 尚书令

    官名。秦、西汉为尚书署长官,掌收发文书,隶少府。初秩六百石,武帝以后,职权稍重,为宫廷机要官员,掌传达记录诏命章奏,并有权审阅宣读裁决章奏,升秩千石。常以中朝官领、平、视尚书事,居其上。又置中书谒者令

  • 免职

    公务员降罚方式之一。国民党政府在抗战时期规定,公务员考绩总分数不满五十分者,予以免职处分;平时考绩时有三次大过者,也予以免职,并得视其情节依法交付惩戒。

  • 宗有司

    宗(宗伯)属吏。《国语·鲁语上》:“夏文弗忌为宗,蒸将跻僖公。宗有司曰:‘非昭穆也。’”

  • 司柞中士、下士

    官名。《周礼》秋官之属有柞氏下士八人,掌管除草及有关除草的政令。北周仿《周礼》司柞置司柞中士,正二命;司柞下士,正一命。属秋官府司调下大夫。

  • 乡自治会

    乡自治组织的议决机关。北洋政府大总统袁世凯在民国三年(公元1914年)停办各级地方自治,袁世凯死后,北洋政府复于民国十年(公元1921年)七月三日公布《乡自治制》,但未实行。其规定如下:乡为法人,受县

  • 嫔嫱

    春秋时期后宫女官统称。《左传·昭公二年》:“以备嫔嫱,寡人之望也。”参见“嫔”、“嫱”。泛指宫中女官,也写作“嫱嫔”。《国语·晋语四》:“子圉之辱,备嫔嫱焉。”注:“嫔嫱,妇官也。”《三国志·吴书·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