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词语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三府

三府

①即“三公府”。《后汉书·李云传》:“乃露布上书,移副三府。”《三国志·魏文帝纪》:“其以此诏藏之宗庙,副在尚书、秘书、三府。”亦作为“三公”的别称。②明、清对通判的俗称。


1、三府是三公府的省称,指三公的官署,即太尉府、司徒府、司空府。《后汉书·承宫传》:“三府辟之,皆不应。”注:“三府谓太尉、司徒、司空府。”《后汉书·朱浮传》:“帝时用明察,不复委任三府。”又《后汉书·寒郎传》:“帝至梁,召见(寒)郎,诏三府为辟首,由是辟司徒府。”

2、指三公。《后汉书·郎顗传》:“今选举牧守,委任三府。”注:“三公也。”

3、明清对通判的俗称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二等艺师

    官名。清末农工商部属官。光绪三十二年 (190) 设。 无定额, 正七品。 于部属农事试验场任职。以专科学校毕业试用合格者奏补。官名,清朝光绪32年(公元1906年)置,属农工商部,无固定人数,正七品

  • 左郎将

    官名。唐高祖武德七年 (624) 改车骑将军为郎将,分左、右,左右卫之亲、勋一、勋二、翊一、翊二凡五府及诸卫翊府皆置,为该府中郎将之副职,各一员,正五品上。太子卫率府之亲府、勋府、翊府三府亦置,各一员

  • 理藩院侍郎

    官名。清置,左右各一人,为理藩院的副长官。见“理藩院”。

  • 官僚(寮)

    官吏的泛称。《国语·鲁语下》:“今吾子之教官僚,曰陷而后恭,道将何为。”《三国志·吴书·步骘传》:“至于今日,官寮多阙,虽有大臣,复不信任,如此天地焉得无变?”

  • 二十八将

    东汉开国时的二十八位有功将军。《后汉书·朱景王杜马刘傅坚马列传·论》:“论曰:中兴二十八将,前世以为上应二十八宿……永平中,显宗追感前世功臣,乃图画二十八将于南宫云台。”其名次为邓禹、吴汉、贾復、耿弇

  • 太卜署丞

    官名。即太卜丞。

  • 振威中郎将

    官名。东汉献帝建安(196—220)初曹操置。以李通为之,领兵屯汝南西界。见《三国志·李通传》。官名,东汉末年曹操置,掌帅军征伐或驻守。《三国志·魏书·李通传》:“建安初,通举众诣太祖于许。拜通振威中

  • 特征

    朝廷特别征召。汉朝以察举征辟制选任官吏。如德才出众者则由皇帝在常科之外特别下诏征召。朝廷特别征召。汉朝选拔人才官吏,由乡间推荐,如德才出众者,则由皇帝特别下诏征召,称为特征。《后汉书·郎顗传》:“天之

  • 扶侍局

    官署名。南朝梁置,为东宫诸局之一。

  • 达拉密

    参见“军机达拉密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