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词语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三师

三师

①太师、太傅、太保合称。北魏始有此称,位上公,居二大、三公上。名为辅导天子之官,位极尊而无具体职掌。北齐因之,后主时为激赏人心,增员而授,不可胜数。北周改称三公。隋、唐仍称三师,为赠予德高望重元老大臣的荣衔,无其人则阙。唐末用为藩镇加官,遂至冗滥。宋初为亲王、宰相等大臣的加官,后仅授予最尊贵的大臣。徽宗时改称三公,为宰相之任。辽、金复称三师,元改称三公,明、清因之。②太子太师、太子太傅、太子太保合称。参见“太子太师”。


官名。指太师、太傅、太保。《新唐书·百官一·三师三公》:“太师、太傅、太保,各一人,是为三师……皆正一品。三师,天子所师法,无所总职,非其人则缺。”

北魏时称三师上公,地位虽很尊贵,但无实权。唐代不常置,无人则缺。宋朝为权贵加封的尊号。明代为正一品,清废。参看《文献统考·职官二》、《续文献统考·职官二》。

太子的太师、太傅、太保,有时也简称三师。《旧唐书·职官三·东宫官署》:“三师三少之职,掌教谕太子。无其人,则缺之。”

猜你喜欢

  • 屯丞

    官名。唐朝司农寺诸屯副长官,每屯置一或二人,从八品下,佐屯监掌本屯稼穑之事。宋初仅存空名而未尝除授,神宗元丰(1078—1085)改制时废。

  • 军事部

    官署名。北洋政府设置,依照民国十六年(公元1927年)七月十二日北京军政府公布的各部官制的规定,把陆军部、海军部、航空署和不属内阁管辖的参谋本部也合并在一起,组成军部,成为军政和军令合一的机关。设总长

  • 保合大夫

    太医阶官名。金朝二十五阶之第十阶,秩正六品上。官名,也是官阶名。金朝的太医官,自从四品始,以下分为(二)十五阶。正六品上,称保合大夫。见《金史·百官一》。

  • 复胡将军

    杂号将军名。《后汉书·耿弇列传》:“光武以弇弟舒为复胡将军,使击晔,破之。”

  • 宣札

    见“宣帖”。亦称宣帖,为宋代发给军校的委任状,作为依照恩例升补官职的凭证。

  • 圆明园八旗护军营营总

    官名。又称“圆明园营总”,圆明园八旗护军营统兵长官。雍正二年 (1724) 设,额设八人,每旗一人,正三品。掌率营众警夜巡昼。

  • 官名。战国始置,尊称太守,为一郡最高行政长官。秦汉沿置。后为郡守、太守、刺史的简称。详见各条。②官制用语。官吏试职称守。汉朝官吏有试守之制,期限一年,满岁转正,得食全俸,即为“真”。魏晋南北朝以低职署

  • 左细杖主

    官名。南朝设。掌皇帝仪卫。一般以直阁将军担任。

  • 代理、兼职。长官兼理部属职责,低级官员代行较高职权,均可称。《左传·隐公元年》: “羊舌鲋摄司马。”杜预注: “摄,兼官。”《史记》卷四《周本纪》: “公乃摄行政当国”。官员任用类别之一。摄为暂时代理

  • 将作院

    官署名。元朝置。秩正二品。掌宫廷服用、饰物制造。设于世祖至元三十年(1293)。置院使七员,正二品; 同知二员,正三品; 同佥二员,正四品; 院判二员,正五品。辖诸路金玉人匠总管府、异样局总管府等机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