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词语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三司使

三司使

①官名合称。唐朝审理重大案件,刑部尚书或侍郎、御史中丞、大理卿为大三司使,刑部郎官、侍御史、大理评事或司直为小三司使; 唐朝太子监国,詹事、左庶子、右庶子为三司使。②官名。五代后唐明宗长兴元年(930)以许州节度使张延朗行工部尚书充任,班在宣徽使下。宋朝初年亦置,以其总国计,应四方贡赋出入,通管盐铁、度支、户部,位亚执政,目为计相,太宗太平兴国八年(983)罢,分为盐铁、度支、户部三使,淳化四年(993)复为一员,总领三部,掌邦国财用大计,以两省五品以上及知制诰、杂学士、学士充任,亦有辅臣罢政出外召还充任者; 若缺则置权三司使,又缺则有权三司使公事; 五年又分为三使,真宗咸平六年(1003)再复置,神宗元丰(1078—1085)改制废。西夏、金朝均置为三司长官,金章宗泰和八年(1208)置一员,从二品,金宣宗贞祐(1213—1217)间罢。


官名。五代后唐天成元年,并户部、度支、盐铁三使为一使,称三司使。北宋设三司使,掌全国钱谷出纳,均衡财政收支,为最高财政长官,号称计相。见《宋史·职官二·三司使》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河东局

    官署名。北齐置,设丞。隶太府寺司染署。

  • 三门白波发运使

    官名。宋朝初年置,掌黄河三门至汴河水运,漕运陕西诸州菽粟以供京师。

  • 滕臣

    诸候嫁女时陪嫁的侍臣。《史记·殷本纪》:“阿衡欲奸汤而无由,乃为有莘氏媵臣。” 《史记·秦本纪》:“吾媵臣百里奚在焉,请以五羖羊皮赎之。”

  • 指分

    又称加捐指分。清朝任官方法之一。清制:凡京外月选官,均由吏部掣签确定分发何省或何衙门。捐纳章程规定,凡候补官,只要缴足规定额数捐银,即可要求指定分发至某省或某衙门,谓之指分。

  • 左武威大将军

    官名。即左骁卫大将军,唐武则天光宅元年(684)改,中宗神龙元年(705)复名左骁卫大将军。

  • 禁杀戮中士

    官名,西魏恭帝三年(556)仿《周礼》禁杀戮置,北周沿置。秋官府布宪中大夫属官,正二命。下设禁杀戮下士以佐其职。隋文帝开皇元年(581)罢。参见“禁杀戮”。

  • 监军御史

    官名。汉朝皇帝为加强对军队的控制,常派职司监察的近臣御史外出监领军队,故称监军御史。东汉称督军御史。官名,西汉置,掌监领军队。西汉初,皇帝为加强对军队的监督控制,常派负责监察的亲近御史去监领军队,称监

  • 抚边将军

    官名。东汉献帝建安(196—220)末孙权置。南朝梁沿置,武帝天监七年(508) 定为施用于境外的武职二十四班中的十班,大通三年(529) 定制后罢。杂号将军名,三国吴置,掌征伐或镇守。《三国志·吴书

  • 兼管顺天府尹事大臣

    官名。又称“兼尹”。清朝特派管理京畿之官员。雍正元年(1723)设,特简汉大学士、尚书、侍郎等部院大臣充任,无正员。兼掌顺天府所管一切政务、民事。

  • 京兆牧

    官名。唐都长安,初称京城,显庆二年(公元657年)称为西都,亦称西京,天宝元年(公元742年)定称西京;至德元载(公元756年)改称上都,次年改为中京; 上元二年(公元761年)又改为西京。其所在的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