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词语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龙城

龙城

①汉匈奴集会处。《汉书·匈奴传》:“岁正月,诸长小会单于庭祠;五月,大会龙城,祭其先天地鬼神。”其地一在漠南,元光六年(前129),卫青出上谷击匈奴,至龙城。此时匈奴单于庭在今大青山地区,龙城应离此不远,在上谷西北,今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东境。一在漠北,今蒙古国鄂尔浑河上游西岸哈剌巴尔戛逊故城。元狩四年(前119),汉军大举出塞攻打匈奴后,单于庭迁到漠北,今鄂尔浑河上游,龙城亦应在此附近。《辽史·萧国图玉传》谓窝鲁城即古龙庭单于城,元耶律铸《下龙庭》诗注谓龙庭在和林西北,地望相符。

②即和龙城。又名黄龙城、龙都。即今辽宁朝阳市。《晋书·慕容皝载记》:东晋咸康七年(341)“使阳裕、康柱等筑龙城,构宫庙,改柳城为龙城县”。十六国前燕、后燕、北燕建都于此。北魏太延二年(436)克龙城,后改置营州。

③即今吉林梅河口市东北海龙镇。清光绪五年(1879)于此置海龙厅。二十八年升为海龙府。1913年改置海龙县。民国《东北年鉴》:“海龙,民国二年由海龙府改设,治龙城。”

④在今安徽萧县东北,凤凰山南麓。《水经·获水注》:“获水东历龙城,不知谁所创筑也。”

⑤在今河南郏县东南。《水经·汝水注》:“汝水又东南流与白沟水合,水出夏亭城西,又南径龙城西,城西北即摩陂也,纵广可一十五里。魏青龙元年有龙见于郏之摩陂,明帝幸陂观龙。于是改摩陂为龙陂,其城曰龙城。”即此。

⑥在今河南长垣县东南三十里龙相村。《魏书·地形志》长垣县:“有龙城。”《寰宇记》卷2长垣县:龙城“昔夏桀臣龙逢所居,因以为名”。

⑦在今湖北公安县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8公安县“吕蒙城”条下:“《志》云,县西南有龙城,周五里有奇。”《清一统志·荆州府一》:龙城“在公安县西永安乡。一名龙墙。上曰上龙墙,下曰下龙墙,中有城曰鸡鸣城。遣址甚具”。


(1)又作茏城、龙庭。匈奴祭天、大会诸部处。《汉书·匈奴传》:“岁正月,诸长小会单于庭,祠。五月,大会龙城,祭其先、天地、鬼神。”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西侧和硕柴达木湖附近。(2)又名和龙城、黄龙城。在今辽宁省朝阳市。十六国前燕慕容皝八年(341年)筑,营建宗庙、宫阙,并置龙城县。次年自棘城迁都于此,号新宫为和龙宫。慕容儁元玺元年(352年)迁都蓟,建留台于此。后燕永康二年(397年)复以此为都。冯跋太平元年(409年)在此建立北燕。太兴六年(436年),北燕为北魏所灭,燕王焚和龙宫殿,东走高丽。北魏置镇,后置营州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姑蔑

    ①一作姑末。在今浙江龙游县北。《国语·越语上》: 句践之地 “西至于姑蔑”。《左传》: 哀公十三年 (前482),越伐吴,“ (吴王孙) 弥庸见姑蔑之旗”。杜预注: “姑蔑,今东阳太末县。”②春秋时鲁

  • 瓦屑墩镇

    即今上海市南汇县西北瓦屑镇。清光绪《南汇县志》卷1:瓦屑墩镇在“邑西北三十里。昔张氏聚族于此。嘉靖间倭人寇毁张氏居,积瓦砾成墩,故名”。

  • 蔽山

    在今湖北安陆市北四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77安陆县: 蔽山 “山如屏嶂,遮蔽南北,其阴即应山县界”。

  • 填县

    西汉置,属汝南郡。治所在今安徽颍上县西北江口镇。西晋属汝阴郡。南朝宋废。

  • 治平洲

    在今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西南,为融江中沙洲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09怀远县 “平山” 条: “山东麓有治平洲,广数百亩,可以耕种。” 《清一统志·柳州府》: 治平洲 “在怀远县 (治所在今丹州镇) 北七十

  • 百花亭

    在今湖北荆沙市荆州区(故江陵县城)东北。唐李颀《送皇甫曾游襄阳山水兼谒韦太守》诗中有“百花亭漫漫,一柱观苍苍”。明曹学佺《名胜志》:梁家台“在(江陵)县东四十里。梁荆台隐士梁震所居。山上有百花亭”。

  • 西墅镇

    即今浙江临安县城西北隅之西墅街。南宋景定时至明初为临安县治。《明史·地理志》杭州府临安县:“旧治在县西西墅镇。洪武初徙于今所。”古镇名。在今浙江省临安市西北西墅。南宋景定中为临安治。明初设税课局于此,

  • 太水

    在今河南郑州市南。《山海经·中山经·中次七经》:太山“太水出于其阳,而东南流注于役水”。《水经·渠水注》:太水“出太山东平地。……世谓之礼水也。东北径武陵城西,东北流注于承水”。

  • 又作杜。春秋周地。在今河南巩义市东北。《左传》:昭公二十二年(前520),“前城人败陆浑于社”。即此。古邑名。又作杜。春秋周邑。在今河南省巩义市西北。《左传》昭公二十二年(前520年):“前城人败陆浑

  • 北征

    春秋晋地。在今陕西蒲城县东北。《左传》:文公十年(前617),“秦伯伐晋,取北征”。即此。西汉置征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