鼎胜山
在今云南洱源县东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17邓川州: 鼎胜山在 “州 (今邓川镇) 东南十里。孤峰特耸,洱水为襟,登山 一望,波光万顷,最为奇胜”。
在今云南洱源县东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17邓川州: 鼎胜山在 “州 (今邓川镇) 东南十里。孤峰特耸,洱水为襟,登山 一望,波光万顷,最为奇胜”。
即今广东阳山县东南青莲镇。《清一统志·连州》: 淇潭堡巡司 “明洪武二年置西岸巡司,在州西北。正统四年移驻阳山县青莲水口,仍旧名。本朝雍正十年改名青莲。乾隆二十八年复移驻此 (淇潭堡),改今名”。即今
即今上海市崇明县东南堡镇。明时为防倭寇入侵建堡自卫,后发展成镇,遂名堡镇。清有县丞驻守。光绪 《江苏全省舆图》 崇明县: “堡镇在城东南五十里。”
原名毋敛坝。即今贵州正安县北六十里新州镇。明万历四十八年 (1620) 真安州由今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东南旧城迁治于此。为与旧城相对应,故名新州。南明永历四年 (1650) 州治迁古凤山麓 (今凤仪镇
西汉初置,属北海郡。治所在今山东昌邑县西。《汉书·高惠高后文功臣表》 云: 西汉高帝六年 (前201),“封朱轸为都昌侯”。景帝中元元年(前149),国除改为都昌县。汉高祖六年(前201年)封朱轸为都
北宋至道三年 (997) 置,为全国十五道之一。治所在京兆府 (今陕西西安市)。辖境相当今陕西和宁夏长城以南、秦岭川北及山西西南部、河南西北部、甘肃东南部地区。熙宁五年 (1072)分为永兴军,秦凤二
亦作谷利县。唐文明元年(684)开生羌置,属当州。治所在今四川黑水县西南。天宝元年(742)属江源郡。乾元元年(758)复属当州。广德后废。古县名。唐文明元年(684年)置,治今四川省黑水县南。属当州
即蒋哩闷。在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西部北岸之井里汶。《明史·外国列国》:“千里达,永乐十六年遣使贡方物。”
亦作俄准岭、俄准添城。唐置,在今四川德昌县南永胜乡境。唐贞元十四年 (798),刘希昂出使南诏经此。《新唐书· 南诏传》: 贞元十五年(799),西川节度使韦皋与南诏异牟寻协议防御吐蕃,韦皋 “命亢荣
一作色必口。即今新疆木垒哈萨克自治县东二百六十里色皮口。清道光《新疆识略》卷2巴里坤:色必塘“东至噶顺塘八十里”。
在今广西横县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10永淳县: 高尖山在 “县北二十里。高耸接天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