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词语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黄浦江

黄浦江

在今上海市境内。旧误传为战国时春申君黄歇所疏导,故别称黄歇浦、春申江。黄浦之名始见于南宋绍兴二十八年 (1158) 高子凤 《南积善寺记》,《宋会要·食货八之二九》 作黄浦塘。元至元年间称黄浦港。《明史》 作大黄浦。本吴淞江支流。《明史·河渠志》: 永乐元年 (1403) 夏原吉言: “松江大黄浦乃通吴淞江要道,今下流遏塞难浚。” 遂用叶宗行的建议,浚江通范家浜,导入黄浦以入海。此后黄浦江取代吴淞江而为太湖下游入海干流,即今黄浦江。清以后通称黄浦江。


长江下游支流。在上海市境内。旧称黄浦;别称黄歇浦(简称歇浦)、春申江(简称申江)。相传为战国楚春申君黄歇疏浚而得名。源出太湖,东流穿淀山湖为拦路港,汇园泄泾及大泖港后称黄浦江。到闵行以东折向北流,在市区外白渡桥纳吴淞江(苏州河),到吴淞口入长江。自淀山湖以下长113.4千米,米市渡附近多年平均流量为316米3/秒,江面平均宽300~500米。为太湖流域的主要排水道及航道。下游江阔水深,可航巨轮。1976年在松江区得胜港附近建有黄浦江大桥,以后又先后建成南浦、杨浦、徐浦及奉浦大桥。世界著名的上海港区即分布在城区的黄浦江两岸。黄浦之名,始见于南宋绍兴二十八年(1158)高子凤《南积善寺记》,《宋会要·食货八之二九》作黄浦塘,元至元年间,称为黄浦港(《同治上海县志札记》卷一引至元间江浙委检校官王艮言)。《明史·河渠志》称为大黄浦,清代以后,又名黄浦江。明永乐元年(1403),吴淞江下游淤塞严重,太湖流域水患加剧,户部尚书夏原吉主持开浚范家浜,即今苏州河口以下的黄浦江,上接黄浦,通引太湖、淀泖之水入海。范家浜初开时阔仅三十丈,以后由于潮水冲刷和不断疏浚,拓展至二里许,成为通海深水大河,即今黄浦江,为上海地区沟通国内外海上贸易的主要海港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农安县

    清光绪十四年(1888)改农安照磨置,属长春府。治所在龙湾(今吉林农安县)。民国魏声龢《吉林地志》:“县治旁古塔,建于辽圣宗时,相称龙安塔,音讹又似农安,遂为县名。”1913年改属吉林省吉长道。192

  • 细沙寨

    南宋置,属清江县。即今湖北宣恩县东北细沙乡。元末明玉珍改为东乡五路宣抚司。明洪武六年 (1373) 改为安抚司。

  • 冲河镇

    即今黑龙江省五常市东南冲河镇。清光绪《吉林通志》五常厅图:东南有冲河口。在黑龙江省五常市中东部。面积423平方千米。人口3.8万。镇人民政府驻冲河村,人口 1400。因濒冲河而得名。民国时称第六区,伪

  • 芝州

    一作芝忻州。唐贞观中置,治所在忻城县(今广西忻城县)。天宝元年(472)改为忻城郡,乾元元年(758)复为芝州。辖境相当今广西忻城县及都安瑶族自治县东北部地。北宋为羁縻州,属宜州,庆历三年(1043)

  • 臭水场

    亦名安兴场。即今四川安县西南秀水镇。以臭水所经为名。清嘉庆 《安县志》 卷11: 安兴场“即臭水场,城西南五十里”。

  • 开河站

    元置,为水站。在今山东梁山县东南开河乡。明废。

  • 始阳镇

    唐置,属雅州。即今四川天全县东南二十五里始阳镇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: 雅州有始阳镇。元设天全招讨司于此。明为天全六番正招讨司驻地。清雍正七年 (1729) 设州同驻此。唐置。即今四川省天全县东南始阳镇

  • 定戎城

    唐置,属鄯城县。在今青海湟源县西南哈城东北山上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 鄯州鄯城县: 绥戎城 “又西南六十里有定戎城”。后没入吐蕃。

  • 虫牢

    又名桐牢。春秋郑邑。在今河南封丘县北。《春秋》:成公五年(前586)十二月,公会晋侯、齐侯等诸侯“同盟于虫牢”。杜注:“郑地。陈留封丘县北有桐牢。”古邑名。春秋郑邑。在今河南省封丘县北。《春秋》成公五

  • 玉局观

    在今四川成都市南。《寰宇记》卷72益州:“玉局坛在城南柳堤玉局观内,张道陵得道之所,其一也。”《方舆胜览》卷51成都府:玉局观“道经二十四化,上应二十四气,六十甲子分隶之,玉局化其一也。《彭乘记》: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