静胜军
五代方镇。本唐义胜军,梁末帝时改为静胜军。驻崇州 (原耀州改名,即今陕西耀县)。后唐改为顺义军。
五代方镇名。本唐义胜军,治崇州(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)。五代唐改名顺义军。
五代方镇。本唐义胜军,梁末帝时改为静胜军。驻崇州 (原耀州改名,即今陕西耀县)。后唐改为顺义军。
五代方镇名。本唐义胜军,治崇州(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)。五代唐改名顺义军。
在今浙江天台县东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2天台县:东横山“在县东十里,天台山足也,俗名覆船山。其上坦夷可三十顷”。
隋开皇初改舞阴县置,属淮州。治所在今河南泌阳县西北五十八里古城寨。大业初属淮安郡。唐贞观三年 (629) 废。古县名。隋开皇初改舞阳县置,治今河南省泌阳县北,属淯阳郡。唐贞观三年(629年)废。
唐天宝元年 (742) 改溱州置,治所在荣懿县 (今四川重庆市万盛区西南青羊镇)。乾元元年(758) 复为溱州。
在今广西钦州市西北。《清一统志·廉州府》 “如洪江”条:“大寺江一名团良江,在州西北六十里。源出上思州羊岭。”
①在今河南荥阳市东北。《清一统志·开封府三》:天桥“在荥泽县广武山水峪之南。壁立数仞,仅容一人,往来高邨者,道必出此,险若登天”。②又称石马桥。即今云南大理市区西郊天生桥。《明一统志》卷86大理府:龙
亦作黾厄、 厄、 渑厄、 黾隘、 隘、黾塞。春秋时淮、汉之间重要隘道。即今河南信阳县西南平靖关。《左传》: 定公四年 (前506) 冬,
即今江苏江宁县西南江宁镇。隋以前为江宁县治所。明、清置巡司于此。(1)在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西部,北濒长江。面积144平方千米。人口5.7万。镇人民政府驻江宁,人口 8000。因西晋江宁县治此得名。宋称
在今湖北黄陂县北三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6黄陂县“横山”条下:伏马山“高岩崔嵬,石径萦绕,马不能进”。
指黑龙江下游。在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东北。明 《寰宇通志》 卷116: 莽哥河 “在开原城东北六千余里,……东流入海”。
唐武德六年 (623) 置,属云州。治所在今陕西清涧县境。贞观二年 (628) 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