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词语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青衣县

青衣县

①西汉高帝六年 (前201) 置,属蜀郡。治所在今四川芦山县。一说在今名山县北。以青衣羌国为名。天汉四年 (前97) 为西部都尉治。《史记·彭越列传》: 高帝十年 (前197),越被人告谋反,“上赦以为庶人,传处蜀青衣”。《集解》: “文颖曰:青衣,县名,在蜀。” 即此。东汉阳嘉二年 (133) 改为汉嘉县。

②西魏恭帝时置,为青城郡治。治所在今四川青神县南二十里瑞峰镇 (刘家场)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71青神县: “盖取蚕丛氏青衣以劝农桑为名。” 北周改为青神县。

③隋开皇九年 (589) 改峨眉县置,为嘉州治。治所即今四川乐山市。《元和志》 卷31龙游县: 青衣县 “取青衣水为名”。十年 (590) 改为龙游县。


古县名。(1)本青衣羌地。西汉高后六年(前182年)置县,治今四川省名山县北。属蜀郡。天汉四年(前97年)罢沈黎郡,置两都尉,一居青衣,统辖汉人。东汉延光二年(123年)为蜀郡属国都尉治。阳嘉二年(133年)改为汉嘉县。(2)隋开皇九年(589年)以峨眉县改名,治今四川省乐山市。“取青衣水为名也”(《元和郡县志》)。为嘉州治。次年改龙游县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方村

    即今贵州荔波县西北方村乡。清有县丞驻此。民国时改置县佐。

  • 万象神宫

    即唐东都明堂。在今河南洛阳市中州路与定鼎路相交处的东北角。据《资治通鉴》载:唐则天后垂拱四年(688),“明堂成,高二百九十四尺,方三百尺。凡三层:下层法四时,各随方物;中层法十二辰;上为圆盖,九龙捧

  • 谷罗镇

    金置,属河阳县。即今河南孟县北二十里罗状村。

  • 南宁州总管府

    隋开皇四年 (584) 置,治所在同乐县 (今云南陆良县南三里旧城)。辖境约当今云南大部及贵州西部。大业三年 (607) 废。

  • 永庆司

    即今福建闽侯县东南祥谦镇。旧名尚干里,清乾隆十年(1745)置永庆巡司于此。

  • 武兴郡

    ①十六国前凉置,治所在晏然县 (今甘肃武威市西北七十里)。北周废。②北魏置,为东益州治。治所在武兴县 (今陕西略阳县)。辖境相当今陕西略阳县地。西魏改为顺政郡。北魏置,治武兴县(今陕西略阳县)。辖境相

  • 南京堂镇

    即今河北饶阳县西南南京堂乡。清乾隆《饶阳县志》 卷上乡村: 西有 “南京堂”。

  • 报马川

    ①在今吉林集安市西北七十里报马川村。民国徐曦《东三省纪略》卷10奉天省矿产表:辑安县“报马川,金(矿)”。②在今黑龙江省双城市西北,隔松花江与肇东县对境。清光绪《吉林通志》卷16双城厅:北“一百一十五

  • 思恭山

    在今四川阆中市东北七十里。极高峻。唐置思恭县于此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68阆中县 “文成山”条内: “又东南三十里曰思恭山……思恭县盖置于山下。”

  • 大阜山

    又名大父山、大府山。在今湖北枣阳市东北。 《水经·沔水注》:洞水“出安昌县故城东北大父山,西南流,谓之白水”。《清一统志·襄阳府一》:大阜山“在枣阳县东六十里。一名大父山”。(1)古山名。在今山东省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