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词语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阿育王寺

阿育王寺

在今浙江鄞县东二十里宝幢镇阿育王山下。相传西晋太康二年(281)僧人慧达首建舍利塔藏释迦牟尼遗骨。东晋义熙元年(405)建寺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1庆元府:释迦如来真身舍利塔,“按寺碑云:东晋义熙初,以塔之出现,肇创兹寺。至梁武帝赐名阿育王(寺)”。北宋大中祥符元年(1008)改名广利禅寺。明洪武十五年(1382)又改名育王禅寺。《清一统志·宁波府二》:阿育王寺“在鄞县东阿育王山中。……有阿育王所造真身舍利塔。又有宸奎阁,藏宋仁宗御书。苏轼撰碑记”。今寺为清以后陆续重建,有天王殿、大雄宝殿、舍利殿等。舍利殿中有石舍利塔,殿后壁嵌唐石雕护法神,殿前月台两侧有历代碑刻。为我国著名佛教禅宗寺院。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前曾居此寺。


在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宝幢镇。始建于西晋太康三年(282年)。时僧人刘萨诃(开山祖慧达)在此地下得一舍利塔,传为公元前3世纪印度阿育王所造八万四千塔之一,内藏佛祖释迦牟尼遗骨。东晋义熙元年(405年),敕建塔、亭和禅室。南朝宋元嘉二年(425年),始建寺院,梁普通三年(522年)赐名阿育王寺。其后寺名虽有更改,但俗称一直沿用阿育王寺。素有“东南佛国”之称。几经兴衰,现存建筑为清以后陆续重建。占地8万平方米。依山而筑,中轴线上有阿耨达池、天王殿、大雄宝殿、舍利殿、法堂等。舍利殿中设舍利塔一座,内置七宝镶嵌的木塔,传为刘萨诃当年持来之塔。殿前月台两侧置历代碑刻多种。寺西侧有元至正二十五年(1365年)建砖塔,高36米,六面七层,内可通达顶层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折泉水

    在今山东五莲县西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 琅邪郡折泉县:“折泉水北至莫入淮。”《水经·潍水注》 作“析泉水”。

  • 西陉关

    唐置,故址在今山西代县西北三十二里雁门关西雁门山上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 代州雁门县:“有东陉关、西陉关。”即此。北宋杨业曾率兵由此至雁门北口击契丹。元废。即“雁门关”。

  • 廓州

    ①东魏武定元年 (543) 侨置,寄治肆州敷城县郭城 (今山西原平市西北)。北齐改为显州。②北周建德五年 (576) 于浇河故城置,治所在今青海贵德县南。《元和志》 卷39廓州: “盖以开廓边境为义。

  • 榆林关

    又称榆关。隋开皇三年 (583) 置,在今内蒙古准格尔旗东北黄河西岸。隋末废。唐贞观十三年 (639) 复置,后又废。即“榆关(1)”。

  • 曲惠

    即楚辉。今新疆和硕县东曲惠乡。清《林则徐日记》:道光二十五年(1845)二月初四日至曲惠,“有居民数十家,铺户数家”。

  • 周何山

    在今安徽望江县东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26望江县: 周何山 “在县东一里。《志》 云: 周瑜及何无忌皆曾驻军于此,因名”。

  • 罗源水

    即今广东四会市北罗源河,为龙江上源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01广宁县: 罗源水 “在县东南一百三十里。源出大罗山麓,西南流十余里,有石港潭水注之,经四会县界,合龙江,而注于绥江”。

  • 析城山

    即今山西阳城县西南析城山。最高峰海拔1951米。《尚书· 禹贡》: “底柱、析城,至于王屋。” 《汉书·地理志》 河东郡濩泽县: “ 《禹贡》 析城山在西南。” 《水经·沁水注》: 上涧水 “南历析城

  • 滚龙坡

    在今四川万源市北。民国 《万源县志》 卷2: 滚龙坡 “在治北六十里,交镇巴界,为川陕要道。建有石卡。清时每年十月初 一日,川陕两省总镇会哨于此”。

  • 壶流河

    即古祁夷水。在今山西广灵县南。源出广灵县西三十里,东流入河北蔚县,入桑干河。《清一统志·大同府》: 祁夷水 “在广灵县南关外。郑康成、颜师古以此为呕夷川。今名壶流河”。古称祁夷水。《元和郡县志》:“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