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词语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阿育王寺

阿育王寺

在今浙江鄞县东二十里宝幢镇阿育王山下。相传西晋太康二年(281)僧人慧达首建舍利塔藏释迦牟尼遗骨。东晋义熙元年(405)建寺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1庆元府:释迦如来真身舍利塔,“按寺碑云:东晋义熙初,以塔之出现,肇创兹寺。至梁武帝赐名阿育王(寺)”。北宋大中祥符元年(1008)改名广利禅寺。明洪武十五年(1382)又改名育王禅寺。《清一统志·宁波府二》:阿育王寺“在鄞县东阿育王山中。……有阿育王所造真身舍利塔。又有宸奎阁,藏宋仁宗御书。苏轼撰碑记”。今寺为清以后陆续重建,有天王殿、大雄宝殿、舍利殿等。舍利殿中有石舍利塔,殿后壁嵌唐石雕护法神,殿前月台两侧有历代碑刻。为我国著名佛教禅宗寺院。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前曾居此寺。


在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宝幢镇。始建于西晋太康三年(282年)。时僧人刘萨诃(开山祖慧达)在此地下得一舍利塔,传为公元前3世纪印度阿育王所造八万四千塔之一,内藏佛祖释迦牟尼遗骨。东晋义熙元年(405年),敕建塔、亭和禅室。南朝宋元嘉二年(425年),始建寺院,梁普通三年(522年)赐名阿育王寺。其后寺名虽有更改,但俗称一直沿用阿育王寺。素有“东南佛国”之称。几经兴衰,现存建筑为清以后陆续重建。占地8万平方米。依山而筑,中轴线上有阿耨达池、天王殿、大雄宝殿、舍利殿、法堂等。舍利殿中设舍利塔一座,内置七宝镶嵌的木塔,传为刘萨诃当年持来之塔。殿前月台两侧置历代碑刻多种。寺西侧有元至正二十五年(1365年)建砖塔,高36米,六面七层,内可通达顶层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启阳县

    西汉置,属东海郡。治所在今山东临沂市北十五里。后避景帝刘启名讳,改为开阳县。按文献记载景帝以前亦作开阳者,乃为后世追改。古县名。西汉以启阳邑置,治今山东省临沂市北。属东海郡。后避景帝刘启名讳,改名开阳

  • 平马汛

    在今广西田东县东。清有千总驻守。

  • 大唐峰

    在今陕西略阳县东南。《资治通鉴》:唐光启二年(886),“王行瑜进攻兴州,感义节度使杨晟弃镇走,据文州,诏保銮都将李鋋、扈跸都将李茂贞、陈佩屯大唐峰以拒之”。古山名。在今陕西省略阳县东南。《资治通鉴》

  • 大棘

    ①又名棘城。在今辽宁义县西北。西晋元康四年(294)鲜卑慕容廆由徒河之青山迁都于此。《晋书·慕容廆载记》:“廆以大棘城即帝颛顼之墟也,元康四年乃移居之,教以农桑,法制同于上国。”②又名棘壁。春秋宋邑。

  • 桥镇

    在今上海市崇明县治城桥镇西北二里。清雍正 《崇明县志》 卷2: “普济桥镇、中津桥镇俱在北关处,距城二里。” 民国 《崇明县志》 卷2: “邑称四镇为最繁盛。北曰普济桥镇,距城二里。……西曰貊貔庙镇,

  • 开阳乡

    在今广东罗定市东南五十里。即废开阳县。明洪武中置巡司于此。在今广东省罗定市东。旧开阳县地,明洪武中于此置巡检司。

  • 克勒穆

    亦作克勒母噶山或科勒木洪库屯。在今黑龙江省抚远县。清光绪《吉林通志》卷17:“东北松花江即混同江南岸,距(富克锦)城……六百八十里科勒木洪库屯。”

  • 开平屯

    即今广东开平市西北苍城镇。旧为开平县治。《清一统志·肇庆府》:开平屯“今开平县治。……(万历)二年废堡,改城长居都之苍步村为开平屯,置万户官兵屯守……至戊子年始置县,以开平屯为治”。1952年开平县移

  • 大猫屿

    在今台湾省澎湖县西南。清蒋毓英《台湾府志》卷3:大猫屿“怪石隐约如猫,故名”。

  • 科烈站

    亦名叙烈站。元置,即今辽宁凤城市西北四十里薛礼站。相传薛仁贵征高丽至此而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