阐
春秋时鲁邑。在今山东宁阳县东北堽城镇。《春秋》: 哀公八年 (前487),“齐人取讙及阐”。杜注: “阐在东平刚县北。” 《汉书·地理志》 泰山郡刚县下注: “故阐。莽曰柔。应劭曰: 《春秋》 ‘秋取酄及阐’, 今阐亭是也。” 《公羊传》 作。
古邑名。又作。春秋鲁邑。在今山东省宁阳县西北。《春秋》哀公八年(前487年):“齐人取灌及阐”,即此。
春秋时鲁邑。在今山东宁阳县东北堽城镇。《春秋》: 哀公八年 (前487),“齐人取讙及阐”。杜注: “阐在东平刚县北。” 《汉书·地理志》 泰山郡刚县下注: “故阐。莽曰柔。应劭曰: 《春秋》 ‘秋取酄及阐’, 今阐亭是也。” 《公羊传》 作。
古邑名。又作。春秋鲁邑。在今山东省宁阳县西北。《春秋》哀公八年(前487年):“齐人取灌及阐”,即此。
西汉初置,属内史。治所在今河南灵宝市西北阳平河入黄河处西岸。建元元年 (前140) 改为湖县。
明洪武初置,属颍川卫。在今安徽阜阳市内。清废。
亦作铜铄铺。即今四川涪陵市西南同乐乡。清同治《重修涪州志》卷1:长滩里有铜铄铺。民国《续修涪州志》作同乐镇。
①西汉置,属千乘郡。治所即今山东博兴县东南二十里寨郝镇南。东汉属乐安国。南朝宋移于今寿光市北一里,属乐安郡。北齐废。②隋开皇十六年 (596) 改乐安县置,属北海郡。治所在今山东博兴县东南二十里寨郝镇
东魏武定七年(549)置,属义塘郡。治所在黄郭戍(今江苏赣榆县西北)。北齐移治古辟阳城(今山东莒县西南二十五里五花营)。隋废。
明置,属静海县。在今天津市东南,海河南葛沽镇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3静海县: 海防营 “在县东北。《志》 云: 其地名葛沽,去天津卫城六十里,又天津之外护也”。明万历年间设副总兵驻防。清设守备驻此。
在今山西襄汾县西南汾河西岸。《资治通鉴》:东晋元兴元年(402),后秦姚为北魏军包围于柴壁,“秦王兴将兵四万七千救之,将据天渡运粮以餽平”。胡注:“柴壁在汾东,天渡盖汾津之名,在汾水西岸。”在今山西省
北宋置,属环州。在今甘肃环县东北九十里。金废。
秦置,属东郡。治所在今山东茌平县西南。东汉改为茌平县。古县名。秦置,治今山东省茌平县西南。属东郡。东汉改名为茌平县。
在今浙江杭州市西湖中孤山下。宋《淳祐临安志》卷8:“孤山僧慧勤,尝游六一先生欧阳公之门,东坡守郡日,见讲堂之后孤山之址,有泉枉然,甚白而甘, 因名曰六一泉, 以表思公之意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