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词语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长城县

长城县

①西晋太康三年(282)分乌程县置,属吴兴郡。治所在富陂村(今浙江长兴县东十八里)。《元和志》卷25长城县:“昔阖闾使弟夫㮣居此,筑城狭而长,因以为名。”东晋咸康元年(335)移治箬溪北(今长兴县东二里)。隋开皇九年(589)省。仁寿二年(602)复置,属湖州。大业初属吴郡,大业十二年(615)徙治夫㮣王故城(今长兴县南古城),大业末于此置长州。唐武德四年(621)改绥州,寻改雉州,武德七年(624)州废,县属湖州,并徙治今长兴县(雉城镇)。五代梁开平三年(909)改名长兴县。

②十六国前秦置,属长城郡。治所在今陕西富县西南六十里固县。西魏改名三川县。

③西魏废帝二年(553)改黄石县置,为长城郡治。治所在今甘肃平凉市西北十里。隋大业初改名百泉县。

④唐武德四年(621)分余干县置,属饶州。治所在今江西余江县锦江镇南。八年(625)废。

⑤唐武德四年(621)置,属濮州。治所在今山东鄄城县境。五年(622)省入临濮县。

⑥唐垂拱元年(685)置,属姚州。治所在今云南大姚县西南二十八里七街。天宝初更名泸南县。


古县名。(1)西晋太康三年(282年)析乌程县西乡置,治今浙江省长兴县东南。属吴兴郡。东晋咸康元年(335年)徙治今长兴县东。隋开皇九年(589年)并入乌程县。仁寿二年(602年)复置。大业十一年(615年)徙治今县城南古城。大业末为长州治。唐武德四年(621年)为绥州治,寻为雉州治。七年雉州废,县移治今长兴县。五代梁开平二年(908年),吴越避梁太祖父朱诚讳,改名长兴县。(2)十六国前秦苻坚于长城原置,治今陕西省富县西南三川驿。属长城郡。西魏废帝三年(554年)改名三川县。(3)西魏废帝二年(553年)改黄石县置,治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东南。为长城郡治。隋大业二年(606年)改为百泉县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石秋县

    南齐置,属安昌郡。治所在今广西壮合浦县北境。梁、陈时废。古县名。南朝齐置。其地无考,一说约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北境。属安昌郡。南朝梁、陈时废。

  • 上清县

    元至元十六年(1279)以南安县改置,属南安路。治所即今江西上犹县。十七年(1280)改为上犹县。

  • 绵溪水

    即今安徽歙县东北之昌源河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8歙县: 绵溪水 “在县东南五十里。源出绩溪县佛沦岭,下流入新安江。亦有灌溉之利”。《清一统志·徽州府一》: 绵溪水 “东南流,径歙县东南五十里,达深渡,入新

  • 南弋阳县

    北魏析弋阳县置,属弋阳郡。治所即今河南潢川县。北齐改为定城县。古县名。东魏分弋阳县置,治今河南省潢川县,属弋阳郡。北齐时,与北弋阳县合并改为定城县。

  • 博支湖

    在今江苏宝应县东南。《续汉书 · 郡国志》: 射阳县注引 《地道记》 有博支湖。《水经·淮水注》: 中渎水 “旧道东北出,至博芝、射阳二湖”。博芝即博支。《清一统志·扬州府一》: 博支湖 “在宝应县东

  • 青湖

    在今浙江台州市黄岩区西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92黄岩县: 青湖在 “县西三十里。相传湖底有窍,深不可测”。

  • 孤山水

    在今湖南汝城县东十七里。《舆地纪胜》卷57郴州: 孤山水 “屈曲流一百五十里至益将入上犹县合江”。

  • 洗象池

    又名初喜庵。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峨嵋山钻天坡上。清嘉庆 《峨眉县志》 卷2: 洗象池 “在峨山钻天坡上。原名初喜亭。寺左有石砌六方小池,即洗象池。因以名寺”。今寺为清康熙年间建。“象池夜月” 为峨山十

  • 天池

    ①俗称祁连池。在今山西宁武县西南五十里管涔山上。《水经·㶟水注》:“太原汾阳县北燕京山之大池,池在山原之上,世谓之天池,方里余,澄淳镜净,潭而不流。”《资治通鉴》:南朝陈太建八年(576

  • 响山

    在今安徽宣州市南二里。下俯宛溪,有响潭。唐权德舆 《宣州响山新亭新营纪》 称: 响山,“两崖耸峙,苍翠对起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