铜锣峡
又名石洞峡、黄葛峡。在今四川重庆市东北。《元史·步鲁合答传》: 至元十一年(1274)“进攻重庆,宋军突围出走铜锣峡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69重庆府巴县: 铜锣峡在“府东二十里。悬崖临江,下有园石,如铜锣之状。明初平蜀,廖永忠引舟师至铜锣峡。明昇出降处也”。
在重庆市区与涪陵区间鱼嘴镇一段。系长江切割铜锣山而成的峡谷。悬崖临江,下有圆石如铜锣状,故名。长2.78千米。铜锣山又称南山,两岸峭壁如削,森林密布,风景优美。明初平蜀,廖永忠引舟师至铜锣峡,明升出降,即此。
又名石洞峡、黄葛峡。在今四川重庆市东北。《元史·步鲁合答传》: 至元十一年(1274)“进攻重庆,宋军突围出走铜锣峡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69重庆府巴县: 铜锣峡在“府东二十里。悬崖临江,下有园石,如铜锣之状。明初平蜀,廖永忠引舟师至铜锣峡。明昇出降处也”。
在重庆市区与涪陵区间鱼嘴镇一段。系长江切割铜锣山而成的峡谷。悬崖临江,下有圆石如铜锣状,故名。长2.78千米。铜锣山又称南山,两岸峭壁如削,森林密布,风景优美。明初平蜀,廖永忠引舟师至铜锣峡,明升出降,即此。
元至元十二年 (1275) 置弥勒千户,二十七年 (1290) 改弥勒州,属广西路。治所即今云南弥勒县。明代属广西府。清乾隆三十五年 (1770) 降为弥勒县。元至元二十七年(1290年)改大理弥勒部
清嘉庆二十二年 (1817) 置,属湖南省。治所在今湖南新晃侗族自治县东南老晃城。1913年改为晃县。清嘉庆二十二年(1817年)以沅州府芷江县晃州堡地置,治今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东南老晃城。属湖南省
①西周时周人称周故土以东之地为东土。《尚书·康诰》:“乃寡兄勗,肆汝小子封,在兹东土。”《国语·郑语》:“桓公为司徒,甚得周众与东土之人。”注:“东土,陕以东也。”②佛教徒称中国为东土,盖对印度而言,
在今广东广州市区南珠江中。清仇池石 《羊城古钞》 卷2: 海珠石 “在越王台南,广袤数十丈,东西二江水环之,虽巨浸稽天不能没。语云: ‘南海有沉水之香,亦有浮水之石’ 谓此也。相传有贾胡持摩尼珠至此,
辽大康九年 (1083) 置,为边防城之一。在今蒙古国温都尔汗之西。《辽史·地理志》:“塔懒主城在胪朐河 (今克鲁伦河)。” 金废。辽大康九年(1083年)置,为西北边防城。即今蒙古国肯特省温都尔汗。
①西汉置,属金城郡。治所在今青海平安县西。东汉建初元年(76),护羌校尉居此。晋属西平郡。《晋书·秃发乌孤载记》:十六国南凉太初三年(399),武威王秃发乌孤“署弟利鹿孤为骠骑大将军、西平公,镇安夷”
明置,属永和县。在今山西永和县西四十里黄河东岸。
在今四川屏山县西北龙华镇。清乾隆《屏山县志》卷1:龙溪乡在“县西北八十里,有观音、龙华二场”。咸丰元年(1851)设平安营于此。
北宋置,属怀德军。在今宁夏固原县西北七营镇海埫附近。金废。
即今广东湛江市东北龙头镇。清光绪《高州府志》卷10吴川县:龙头岭在“县西四十里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