铜井山
①在今安徽铜陵市狮子山矿区。《元和志》卷28南陵县: 铜井山 “在县西南八十五里。出铜”。李白 《答杜秀山五松山见赠》: “铜井炎炉歊九天,赫如铸鼎荆山前”,指此。
②一名铜官山。在今安徽全椒县西。《寰宇记》 卷128全椒县: “铜井山在县西七十里,上有铜井。”
③在今河南商城县东北四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50商城县 “铁林山” 条下: 铜井山 “上有古井,以铜作口,引流西南出,为考溪十八道河”。
①在今安徽铜陵市狮子山矿区。《元和志》卷28南陵县: 铜井山 “在县西南八十五里。出铜”。李白 《答杜秀山五松山见赠》: “铜井炎炉歊九天,赫如铸鼎荆山前”,指此。
②一名铜官山。在今安徽全椒县西。《寰宇记》 卷128全椒县: “铜井山在县西七十里,上有铜井。”
③在今河南商城县东北四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50商城县 “铁林山” 条下: 铜井山 “上有古井,以铜作口,引流西南出,为考溪十八道河”。
1913年改英吉沙尔厅置,属新疆喀什噶尔道。治所即今新疆英吉沙县。清祁韵士《西域释地》: “英吉谓新,沙尔城也。以新立此城名之。” 1930年属喀什噶尔行政区。后直属新疆省。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、
亦作小汶溪。在今云南绥江县东。《明史·地理志》 平夷长官司:“南有马湖江,又南有大汶溪,东有小汶溪,俱流合焉。”
在今广东始兴县东北。《明史·地理志》始兴县: “又东北有黄塘巡检司,本治璎珞铺,后迁黄塘江口,又迁黄田铺。”即今广东省始兴县东北黄田。明洪武时移黄塘巡检司于此。
①即今河北霸州市东北十四里辛店乡,道通永清县。明嘉靖《霸州志·舆地志》:市廛有“辛店”。清同治《畿辅通志》卷46霸州图:东北有辛店镇。②即今河北孟村回族自治县东北辛店镇。清同治《畿辅通志》卷50盐山县
春秋楚邑。即今河南新野县。《左传》: 宣公四年 (前605) 子越 “乃以若敖氏之族,圄伯嬴于轑阳而杀之。遂处烝野,将攻王”。古邑名。春秋楚邑。即今河南省新野县。《左传》宣公四年(前605年):子越“
又名建德力河。即今新疆于阗县境之克里雅河。唐玄奘 《大唐西域记》 卷12瞿萨旦那国: “东行三十余里至媲摩城……媲摩川东入沙碛,行二百余里至尼壤城。”
亦作谷陵。在今山东菏泽市东北五十里尧王寺。《吕氏春秋·安死》:“尧葬于谷林。”即此。
即殽黾。在今河南陕县东南、渑池县西。《资治通鉴》: 西汉景帝前三年 (前154),作 “殽渑之间”。
唐武德四年 (621) 分信安县置,属衢州。治所即今浙江江山市。《元和志》 卷26: “县南有须江溪,因以为名。” 武德八年 (625) 省。永昌元年(689) 复置。五代唐长兴二年 (931) 吴越
即今浙江嵊县西北隅城隍山北支。《清一统志 ·绍兴府一》 “剡山” 条下: “其南二里为之鹿胎山,县治跨其麓,宋朱子登眺其上。题曰 ‘溪山第一’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