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词语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道州

道州

①隋开皇十六年 (596) 置,治郾城县 (今河南郾城县南)。大业初废。唐武德四年 (621) 复置,辖境相当今河南漯河市及郾城、西平二县及舞阳县北部地。贞观元年 (627) 废。

②唐武德四年 (621) 置,治所在平道县 (今越南永富省福安东南)。六年 (623) 改为南道州。

③唐贞观八年 (634) 改南营州置,治所在营道县 (今湖南道县西)。十七年 (643) 废入永州。上元二年 (675) 复置。天宝元年 (742) 改江华郡,乾元元年 (758) 复名道州。治所在弘道县 (宋改营道县,即今湖南道县)。辖境相当今湖南道县、新田、宁远、江永及江华瑶族自治县地。元改为道州路。明洪武元年 (1368) 改为道州府,九年(1376) 复改道州,省营道县入州。1913年废州为县。


(1)隋开皇十六年(596年)置,治郾城县(今属河南)。大业初废。唐武德四年(621年)复置。辖境约当今河南省漯河市和郾城、西平及舞阳县北部地。贞观元年(627年)废。(2)唐贞观八年以南营州改置,治营道县(今湖南道县西)。十七年废入永州。上元二年(675年)复置。天宝元年(742年)改为江华郡,乾元元年(758年)复为道州,治弘道县(即原营道县)。辖境相当于今湖南省新田、宁远、道县、江永、江华等县地。北宋徙治今道县,属荆湖南路。元为道州路,明洪武元年(1368年)改为道州府,九年复为道州。1913年废为道县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崔家砦

    在今湖北竹山县北。民国 《湖北通志》 卷36竹山县: 崔家砦 “《光绪舆地记》: 在城北四十里。驻把总”。

  • 盐南水

    一名佛流水、又名佟佳江。在今辽宁东部、吉林东南部之浑江,为鸭绿江支流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 西盖马县: “马訾水西北入盐南水,西南至西安平入海。”

  • 振武县

    辽置,属丰州。治所在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西北土城子乡。金废为振武镇。古县名。辽置,治今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西北土城子。属丰州。金废为镇。

  • 蒱原郡

    即蒲原郡。治所在今四川蒲江县北一里。《隋书·地理志》 作蒱原郡。

  • 龙跃池

    五代前蜀武成元年(908)改摩诃池为龙跃池。在今四川成都市人民南路北端展览馆一带。《资治通鉴》:五代梁乾化三年(913),前蜀王建命王宗侃等攻击太子元膺,“宗侃等陈于西毯场门,兼侍中王宗黯自大安门梯城

  • 丁卯埭

    在今江苏镇江市南三里运河上。《舆地纪要》卷7镇江府:丁卯港,“《京口志》:在城南三里,即晋所立丁卯埭。《舆地志》:晋元帝子裒镇广陵,运粮出京口,为水涸,奏请立埭丁卯。制可。因以为名”。在今江苏省镇江市

  • 军屯堰

    明建,在今四川绵竹县北。《清一统志·绵州》:军屯堰“在今绵竹县北三十里。今名官渠堰。其下有硼砂、走水、袭家、唐家、黄土、马坝等堰,皆引绵水溉田”。

  • 挞吉那国

    故地或以为在今印度半岛西部沙漠地区,或以为在今伊朗法尔斯省沿海塔黑里一带。元汪大渊 《岛夷志略》: “挞吉那,国居达里之地,即古之西域,山少而瘠,气候平热。”

  • 乌里州

    亦作乌丽、乌里。当今越南岘港南之广治至平治天省南部顺化、广治一带。《宋史·占城传》:“占城国在中国之西南。……北曰乌里州。”

  • 小乌蒙城

    在今云南昭通市北七十里。《明一统志》卷72乌蒙军民府:小乌蒙“在府北七十里。四围皆山中平地,夷人于此耕种,号杰纪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