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词语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越王山

越王山

①在今浙江绍兴县西。《清一统志·绍兴府一》: 越王山 “在山阴县西南一百二十里。昔越王尝栖兵于此。今其上有走马冈、伏兵路、洗马池、支更楼故址”。

②即今福建福州市北屏山。《寰宇记》 卷100福州闽县: 越王山 “在州北二百五步,即越王无诸旧城也”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96福州府: 越王山 “在府城北,半蟠城外,东联冶山,一名屏山,以形若屏扆也。亦曰平山,又名泉山,以山有天泉池也。闽越王都冶山前麓,故曰越王山。其东南麓,唐时有左衙、宣毅、广节诸营,故亦名将军山”。《汉书· 朱买臣传》: “故东越王居泉山,一人守险,千人不得上。”即此。

③在福建长乐县东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96福州府长乐县: 越王山 “在县东北三十里,山高耸,周回三十里。相传越王无疆 (诸) 之后居此,因名”。

④一名粤山。在今福建浦城县东,城环其上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129建宁府古迹: 越王台 “在浦城县东,《旧经》 云: 越王于此为烽候之所”。

⑤即越秀山。在今广东广州市北越秀公园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01广州府: 越秀山 “在府治北。一名越王山”。


古山名。(1)即今福建省福州市北屏山。《太平寰宇记》福州闽县:越王山“在州北二百五步,即越王无诸旧土城也”。《读史方舆纪要》福州府:越王山“在府城北,半蟠城外,东联冶山,一名屏山,以形若屏扆也。亦曰平山,又名泉山,以山有天泉池也。闽越王都冶山前麓,故曰越王山。其东南麓,唐时有左衙、宣毅、广节诸营,故亦名将军山”。《汉书·朱买臣传》:“故东越王居泉山,一人守险,千人不得上。”即此。(2)在今江西省武宁县东南。相传春秋时越王伐楚屯兵于此。(3)在今浙江省绍兴市西南。昔越王勾践栖兵于此。其上有走马冈、伏兵路、洗马池、支更楼故址等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会同逻

    唐南诏改会川县置,在今四川会理县。《元史·地理志》:“蒙氏改会川为会同逻,立五睑。”

  • 运盐河

    ①在今江苏南通市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3通州:运盐河“自江都湾头经泰州如皋县流入界,至州东北三十里,接西亭河。有西亭盐场巡司戍守”。②在今江苏高邮市东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3高邮州:运盐河“一名闸河。亦

  • 谢塘

    在今江苏金坛市东南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金坛县: “东南二十里有南、北谢塘。武德二年,刺史谢元超因故塘复置以溉田。” 《舆地纪胜》 卷7镇江府: 南谢塘、北谢塘 “在丹徒东南。灌田千余顷。梁记室谢德威、

  • 邛部郡

    北周天和三年(568)置,属严州(后改西宁州)。治所在邛部县(今四川越西县北新民镇古城)。辖境相当今四川越西、甘洛等县地。隋开皇三年(583)废。北周天和三年(568年)置,治邛部县(今四川越西县东北

  • 佛冈县

    1914年改佛冈厅置,属广东粤海道。治所即今广东佛冈县。1920年直属广东省。在广东省中部。属清远市。面积 1264.5 平方千米。人口30.9万。辖12镇。县人民政府驻石角镇。明属英德、清远两县地。

  • 幕南

    即漠南。指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地区。《史记· 匈奴列传》: 西汉骠骑将军霍去病破匈奴,“封于狼居胥山,禅姑衍,临瀚海而还,是后匈奴远遁,而幕南无王庭”。《卫将军骠骑列传》: 元狩四年(前119),“大

  • 宣化镇

    ①北宋置,属六合县。即今江苏南京市北浦口镇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38真州: “宣化镇在宣化山之阳,为建康往来津渡之要。晋五王南奔渡江于此,至今谓之五马渡。”②一名宣化店。即今湖北大悟县东北七十六里宣化店镇

  • 泠支

    即令支。在今河北迁安县西。《管子· 小匡》: “伐山戎,制泠支,斩孤竹。”

  • 高河

    ①在今河北高阳县东二十五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2高阳县: 高河 “自马家河淀分流,其别出者曰猪龙河,俱引而东,经高阳故城南,又东北经安州界,下流入白洋淀,合雄县之瓦济河。《志》 云: 高河旧流,自县境东

  • 罗北厅

    清光绪三十四年 (1908) 拟设,属兴东道。治所在托罗山 (今黑龙江萝北县北兴东镇)。1912年改置萝北设治局。1916年改为萝北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