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词语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越州

越州

①南朝宋泰始七年 (471) 置,治所在临漳郡 (今广西浦北县南旧州村东)。南齐辖境相当今广东茂名、电白以西,广西容县、灵山以南,合浦以东地区及海南省。南朝梁移治合浦县 (今浦北县南旧州村)。隋大业初改为禄州,寻改合州。唐武德五年 (622) 改合浦郡为越州,贞观八年 (634) 改为廉州。

②隋大业元年 (605) 改吴州置,治所在会稽县(今浙江绍兴市)。辖境相当今浙江浦阳江 (浦江县除外)、曹娥江、甬江流域。大业三年 (607) 改为会稽郡。唐武德四年 (621) 复改越州,天宝、至德间又改会稽郡。乾元元年 (758) 复改越州。南宋绍兴元年 (1131) 改绍兴府。

③元至元十二年 (1275) 于普么部地置,属曲靖路。治所在今云南曲靖市南四十五里越州镇。《明一统志》 卷87曲靖军民府: 废越州 “本唐悦州,……元置千户所,改越州”。明洪武二十三年 (1390) 改越州卫。


(1)南朝宋泰始七年(471)置,治临漳县(今广西合浦县东北旧州东)。辖境相当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容县、灵山以南,合浦以东,广东省茂名市以西及雷州半岛地。隋大业初改名禄州、合州。后又改为合浦郡。唐武德五年(622年)改合浦郡为越州,辖境仅有广西合浦、浦北等县地。贞观八年(634年)又改为廉州。(2)隋大业元年(605年)改吴州置,治会稽县(今浙江绍兴市)。辖区约今浙江省浦阳江(义乌除外)、曹娥江流域及余姚市地。大业二年(606年)为会稽郡。唐武德四年(621年)复置越州,天宝元年(742年)又为会稽郡,乾元元年(758年)复为越州。为浙江东道节度使治。南宋绍兴元年(1131年)升为绍兴府。(3)元至元二十一年(1284年)置,治今云南省曲靖市南越州镇。明洪武二十八年(1395年)改越州卫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南五部县

    北魏置,属武阶郡。治所在今甘肃文县东北五十里临江乡。西魏改为盘堤县。古县名。北魏时置,治今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东南。属武阶郡。西魏时改盘隄县,移治葭芦城(今甘肃陇南市武都区东南)。

  • 东路右翼中左旗

    即蒙古车臣汗部右翼中左旗。旗府驻地在今蒙古国肯特省克鲁伦河东。

  • 秭归山

    在今湖北秭归县境。《后汉书·和帝纪》:永元十二年 (100),“秭归山崩”。李贤注: “ 《东观记》 曰: 秭归山高四百余丈,崩填溪水,厌杀百余人。”

  • 米粮关

    明置,属大足县。在今四川大足县东米粮乡。《方舆纪要》卷69大足县:米粮关在“县东二十五里”。

  • 清居山

    亦作青居山。在今四川南充市南青居镇西嘉陵江东岸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156顺庆府: 慈云寺“在州南四十里清居山。……山有三峰,下瞰四水,古迹二十四处”。清居郡、清居县以此名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68顺庆府南充

  • 郎当驿

    本名上亭驿,亦名琅珰驿。在今四川梓潼县东北五十里上亭铺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186隆庆府:上亭驿 “在梓潼、武连二县之界。唐明皇幸蜀,闻铃声之地。又名琅珰驿。前辈诗什极多”。清张邦伸《云栈纪程》 卷5:

  • 弘静镇

    即今宁夏永宁县南望洪乡附近。《元和志》卷4灵州保静县:“西南至州六十里。本汉富平县地。后魏立弘静镇,徙关东汉人以充屯田,俗谓之汉城,隋改置弘静县。”又作宏静镇。北魏徙关东汉人到此屯垦而置,在今宁夏回族

  • 唏沙山

    在今广西田阳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11奉议州: 唏沙山在 “州 (故治在今田州村) 南十里”。

  • 台江县

    1941年改台拱县置,属贵州省。治所即今贵州台江县。因设县时将丹江县部分地区并入,故由台拱、丹江二县各取一字为名(1943年又将丹江县并入部分拨出)。在贵州省东部、清水江中游。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。

  • 瓦屋

    春秋周邑。在今河南温县西北。《春秋》:隐公八年(前715)七月,“宋公、齐侯、卫侯, 盟于瓦屋”。确址待考,疑在今河南省温县境内。一说在今清丰县东南瓦屋头,或说在尉氏县西南洧川南,或说在滑县东。《左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