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今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西南。清爱必达 《黔南识略》 卷26威宁州: 南海子 “亦名石海,又名草海子,在城南门外。春夏水涨,弥漫数十里,远望若海”。今为天然淡水湖,水域面积达45平方公里。
在今上海市崇明县东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4太仓州崇明县“三沙”条记:三爿沙“向为三沙门户。《志》云,三爿沙孤立海中,倭贼从东北大洋而来,必经此沙。南行则苏、松及宁、绍、台、温之界也”。
在今河北青县东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3青县:老鸦堤“旧筑堤于此,防卫河泛滥,以形似名”。《资治通鉴》:唐光化三年(900),“刘仁恭将幽州兵五万救沧州,营于乾宁军,葛从周留张存敬、氏叔琮守沧州寨, 自将
即今山东蒙阴县东南五十四里垛庄镇。清康熙二年 (1663) 置驿丞,乾隆十四年 (1749) 改置巡司。在今山东省蒙阴县东南垛庄。清康熙二年(1663年)置驿丞,乾隆十四年(1749年)改设巡检司。
一作濑湖。在今广西平乐县西南。为战国时楚关隘。《史记·甘茂列传》:“越国乱,故楚南塞厉门,而郡江东。”《正义》:“刘伯庄云:厉门,度岭南之要路。”又作濑胡、濑湖。战国楚关隘。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平乐县西
即今贵州桐梓县北三元乡。清爱必达《黔南识略》卷31桐梓县:“三元坝在城北九十里。”
在今青海湟中县东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64西宁卫:那孩川渠在“卫南五十里。……《志》云:卫境之渠约二十有余,分流灌田,民资其利”。
南朝梁侨置 (一说北魏置),属北沛郡。治所在今安徽六安市或霍山县境。后废。
在今云南剑川县城西南五十里。石钟山系石宝山支峰,因山上有石如钟而得名。《清一统志·丽江府》 引《剑川州志》:中山“在石宝山南一里,岩石壁立,镌梵像数百,庄严经久不变,谓之中山石佛”。石窟开凿于南诏、大
水名。在今河南新密市西,双洎河上源支流。《诗经· 郑风 · 蹇裳》: “子惠思我,蹇裳涉溱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