裴村
在今山西长治市西北。《资治通鉴》: 唐会昌五年 (845),“诏发昭义骑兵五百、步兵千五百戍振武,节度使卢钧出至裴村饯之”。即此。《方舆纪要》卷42潞安府: “裴村在府西北五里。”
(1)古地名。在今山西省长治市西北。唐会昌五年(845年),昭义帅卢钧发兵戍振武,饯之于裴村,潞卒作乱,钧奔潞城,即此。(2)集镇名。在山西省闻喜县北部。属东镇镇。人口2750。因姓得名。主产小麦、棉花、玉米,并产芦苇。有造纸厂。通公路。历史上出现过59个宰相,被誉为“中国宰相村”。古迹有裴氏石刻。
在今山西长治市西北。《资治通鉴》: 唐会昌五年 (845),“诏发昭义骑兵五百、步兵千五百戍振武,节度使卢钧出至裴村饯之”。即此。《方舆纪要》卷42潞安府: “裴村在府西北五里。”
(1)古地名。在今山西省长治市西北。唐会昌五年(845年),昭义帅卢钧发兵戍振武,饯之于裴村,潞卒作乱,钧奔潞城,即此。(2)集镇名。在山西省闻喜县北部。属东镇镇。人口2750。因姓得名。主产小麦、棉花、玉米,并产芦苇。有造纸厂。通公路。历史上出现过59个宰相,被誉为“中国宰相村”。古迹有裴氏石刻。
亦名席帽溪堡。北宋元丰五年 (1082)置,属乐共城。在今四川兴文县西北。《宋史·蛮夷传四》: 元丰五年 (1082),“筑乐共城、江门砦、梅岭、席帽溪堡,西达淯井,东道纳溪,皆控制要害”。不久废。
即今河南安阳县西四十里水冶镇。金置辅岩县于此。元初废县为镇,属安阳县。民国时置安阳县佐于此。在河南省安阳县西部。面积33平方千米。人口9.1万。镇人民政府驻水冶,人口4.3万。东魏以前名牵口冶,为冶铁
即今湖北宜昌市。《水经·江水注》:“江水出峡,东南流,径故城洲。洲附北岸,洲头曰郭洲,长二里,广一里。上有步阐故城,方圆称洲,周回略满。故城洲上,城周一里,吴西陵督步骘所筑也。孙皓凤凰元年,骘息阐复为
即今安徽无为县西南七十里土桥镇。明置巡司于此。
即今上海市浦东新区川沙镇西三十六里六里镇。清光绪《江苏全省舆图》:上海县东南有“六里桥”。镇上旧有高昌庙颇著名。
1912年改兴和厅置,后属察哈尔特别区兴和道。治所即今内蒙古兴和县。1928年划归绥远省。1954年划归内蒙古自治区。在内蒙古自治区中南部,邻接河北、山西两省。属乌兰察布市。面积 3499 平方千米。
在今河北高邑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4高邑县:千秋台在“县南二里。稍西北有观星台,又有将台,皆高耸可登玩。李氏曰:三台冈阜相连,好事者为之名也”。
即今河北唐山市东北三十里粟园镇。清同治 《畿辅通志》 卷49滦州图: 西有粟园镇。
在今安徽旌德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8旌德县:凫阳岭在“县北十里。又县西北有乌岭”。
西晋太康六年(285)置,属淮南郡。治所在今安徽和县北四十里乌江镇。东晋属历阳郡。南朝宋为临江郡治。梁为江都郡治。陈复为临江郡治。北魏属临滁郡。隋属历阳郡。唐属和州。明洪武省入和州。古县名。西晋太康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