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词语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荆山

荆山

①在今河北满城县西北十五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2满城县: 荆山 “山势险阻,其西南有杨家陀寨,昔人据守处”。《清一统志·保定府二》: “山多产荆树,故名。”

②在今安徽芜湖县西北四十五里,西接芜湖市东郊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18太平州: 荆山 “在芜湖县东十六里。东南麓有大石,高七尺,下有一穴,上有龟纹,传云古有龟穴此而出。又一石相对,传云有古仙鹤,足迹犹存”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27芜湖县:“有大小二荆山,小荆山在大荆山之东,有岩石之胜。”

③即今安徽怀远县西南淮河北岸荆山。《水经·淮水注》: “淮出于荆山之左,当涂之右。” 《魏书·地形志》: 楚州沛郡己吾县 “有当涂山、荆山”。

④又名荆台山。在今山东诸城市西北四十里。山巅有凤凰石。《水经·潍水注》: “潍水又北径平昌县故城东,荆水注之,水出县南荆山阜。” 《魏书·地形志》: 姑幕县有荆台山。

⑤在今山东蓬莱市西半里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36蓬莱县 “丹崖山” 条下: “又有荆山,在田横、丹岩二山之间,产荆,山色长紫。一名紫荆山。”

⑥在今河南禹州市西北。《寰宇记》 卷7阳翟县:荆山,“ 《洛阳记》 云,‘荆山出玉’。齐武帝于此采玉。其下即汉颍川郡地”。

⑦一名覆釜山。在今河南灵宝市西。《史记·封禅书》: “黄帝采首山铜,铸鼎于荆山下。” 《元和志》 卷6湖城县: “荆山,在县南。即黄帝铸鼎之处。”

⑧在今湖北南漳县西。漳水所出。古为豫州及荆州界山。《尚书· 禹贡》: “荆及衡阳惟荆州。” 又,“荆、河惟豫州”。《左传》: 昭公四年 (前538),晋司马侯曰: “荆山、中南,九州之险也。” 《元和志》卷21南漳县: “荆山,在县西北八十里。三面险绝,惟东南一隅,才通人径。” 《寰宇记》 卷145南漳县:荆山,“ 《韩子》: 卞和得玉于荆山……顶上有池,周回十步,乔松、翠柏列绕其旁,并有石室,相传为卞和宅”。

⑨在今湖北阳新县东北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33兴国军: 玉洞 “在永兴县荆山”。《清一统志 · 武昌府二》: 荆山 “在兴国州北五十里”。

⑩在今陕西大荔县东南朝邑镇南。《尚书· 禹贡》: “导岍及岐,至于荆山。” 又 “荆岐既旅”。孔传: “此荆在岐东,非荆州之荆。” 《汉书·地理志》左冯翊褱德: “ 《禹贡》 北条荆山在南,下有彊梁原。” 《续汉书 ·郡国志》 注引 《帝王世纪》 云: “禹铸鼎于荆山,在冯翊怀德之南,今其下荆渠也。” 《元和志》 卷1富平县载: “荆山,在县西南二十五里岐山东。” 疑误。

(11)即台山。在今甘肃灵台县北。《清一统志 ·泾州一》: 台山,“ 《平凉府志》: 台山东西延亘百里,荆花尤茂。一名荆山”。


(1)古山名。在今陕西省大荔县朝邑镇南,或说在今富平县西南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:“北条荆山。”相传大禹铸鼎于荆山。(2)今山名。(1)在安徽省怀远县东南部,淮河西岸。与涂山隔河对峙,俗称西山。为花岗岩残丘,海拔258米。产花岗石,荆山石榴著名。古迹有白乳泉、抱璞岩(卞和洞)、荆山古城遗址、启王庙遗址等。《水经注·淮水》:“淮出于荆山之左,当涂之右,奔流二山之间,而扬涛北注也。”(2)在河南省平顶山市南郊。山形状若馒头,海拔98米。初因满山荆棘而得名。秦改蕴璞山,传战国“和氏璧”即出于此。唐复今名。(3)又称覆釜山。在河南省灵宝市南。海拔 1556 米。相传黄帝采首山之铜,铸三鼎于荆山之阳。(4)在湖北省西部,武当山东南、汉水西岸。漳水源地。东南谷地宽广,西北巍峨陡峻。主峰聚龙山(1852 米)在保康县中部。富丛林。(5)在湖北省西北部,武当山东南、汉水西岸。古代山上满布荆条(一种灌木),故名。西周时楚立国于此一带。西北—东南走向,为断块山。主峰聚龙山(海拔 1851 米),在保康县中部。漳水发源于此。东南谷地宽广,西北巍峨陡峻。林木以松、杉、栎、桦为主,产茶叶和磷矿。有抱玉岩、白云洞、响水洞等名胜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集宁海子

    又作即宁海子。即今内蒙古察哈尔右翼前旗东北黄旗海。明王鸣鹤 《登坛必究》 卷23附 《大同边图》: 集宁海子在大同边外,集宁城(即元集宁路治) 东南。明杨铭 《正统临戎录》 载明英宗被俘北行,自阳和往

  • 隆文墟

    即今广东梅县东北隆文镇。旧名龙牙堡。清末改为隆文堡。

  • 三溪县

    唐贞观五年(631)置,属南州。治所在今四川綦江县东南东溪镇。一说在今三江镇。《元和志》卷30南州三溪县:“以县内有僰溪、东溪、葛溪,三溪合流,故以为名。”北宋废。古县名。唐贞观五年(631年)置,治

  • 奇勒尔部

    亦作欺勒尔、济勒弥。清代对居住于所属黑龙江下游民族的称呼,在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。清何秋涛 《朔方备乘》 卷1: “自宁古塔东北行三千里曰奇勒尔,滨大东海,俗产与奇雅喀喇同。” 奇勒尔人在驱逐沙

  • 陑山

    即雷首山。在今山西永济市西南蒲州镇南。《尚书·商书 ·汤誓》: “伊尹相汤伐桀,升自陑。”伪孔传: “桀都安邑,汤升道从陑出其不意。陑在河曲之南。” 《寰宇记》 卷46河东县: “雷首在河东界,此山有

  • 易门所

    明洪武二十四年 (1391) 置易门守御千户所,属云南都司。治所在今云南易门县南十里南庄。清康熙七年 (1668) 废。

  • 高视河

    即今湖北崇阳县南青山河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6崇阳县: 高视河在 “县南五十里。汇山溪诸水,下流入于隽水”。

  • 信丰 (豐) 江

    即今江西信丰县东之桃江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88赣州府信丰县: 桃江 “在县东……亦谓之信丰江”。

  • 四辅

    唐、宋时京畿附近四个府、州的合称。 (1)唐开元十二年(724)称近京畿的同州(治今陕西大荔县)、华州(治今华县)、岐州(治今凤翔县)、蒲州(治今山西永济市西蒲州镇)为四辅。(2)北宋崇宁、政和间,曾

  • 齐右城

    在今湖南永顺县东南。《元和志》卷30大乡县:“齐右城,在县(治今永顺县东南志司城)东二百一十二里。秦时武安君所筑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