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词语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茂陵

茂陵

①西汉武帝刘彻的陵墓,在今陕西兴平市东北十九里南位乡茂林村。始建于建元二年 (前139)。《汉书·武帝纪》: “后元二年,葬茂陵。” 《三辅黄图》: “本槐里县之茂乡,故曰茂陵。” 并迁守陵户于此置茂陵县。后元二年 (前87) 武帝死后葬此。为西汉最大的陵墓。西晋潘岳 《关中记》 云: “茂陵高十四丈,方四十步。” 今测陵高46.5米,顶部东西长39.5米,南北长35.5米,底部东西长231米,南北长234米。附近有李夫人、卫青、霍去病、霍光等陪葬墓,霍云病墓之大型圆雕石刻最著名。1961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②明宪宗朱见深的陵墓。在今北京市昌平县北聚宝山下。明十三陵之一,在裕陵西一里。


在陕西省兴平市区东15千米处。西汉武帝刘彻墓。为西汉帝王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。该地西汉时为槐里县的茂乡,故名。始建于武帝建元元年(前140年),历时53年,耗资巨大,以全国每年赋税总收入的三分之一,用于修建陵园。建筑宏伟,墓内殉葬品也极为豪华丰厚。《汉书·贡禹传》载:“金钱财物、鸟兽鱼鳖牛马虎豹生禽,凡百九十物,尽瘗藏之。”相传武帝身穿的金缕玉衣、玉箱、玉杖和武帝生前所读的杂经30余卷,盛入金箱,也一并埋入。茂陵封土,全用夯土打筑,形似覆斗,庄严稳重。今实测陵高46.5米,顶部东西长39.5米,南北长35.5米,底部东西长231米,南北长234米,与《汉书》、《新唐书》记载基本一致。陵园呈方形,东西墙垣430.87米,南北414.87米,墙基宽5.8米,与《关中记》载“茂陵周回三里”基本相符。垣墙原有阙门,除南门已毁外,其他三门尚宛然可见。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茂  陵


猜你喜欢

  • 飞来寺

    又名东岳寺。在今四川峨眉山市北五里大庙乡飞来岗上。清道光《峨眉县志》卷2:“飞来冈在县北大庙后,有飞来殿。殿内有唐宋家庆楼、吕纯阳仙笔。”寺始建于唐,宋淳化四年(993)和元泰定四年(1327)两次大

  • 桐城县

    唐至德二年 (757) 改同安县置,次年属舒州。治所即今安徽桐城县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46安庆府: 桐城县,“ 《元和郡县志》: 取桐乡为名”。宋属安庆府。南宋末移治枞阳镇,后又移今贵池市西李阳河。元复

  • 河背咀

    即今湖北大悟县东南新城镇。1937年礼山县迁治于此。1952年县治迁至二郎店,改名大悟县。

  • 罗罗关

    亦作倮㑩关。 明置, 属宁番卫。 在今四川喜德县西北深沟乡境。《明一统志》 卷73四川行都司: 沙陀关、罗罗关 “俱在宁番卫城东一百七十里”。《清一统志·宁远府二》 “沙沱关” 条内:

  • 歇马堡

    在今四川珙县南四十五里。明置巡司于此。《明史·地理志》 珙县: “南有盐水坝巡检司,后迁歇马堡,仍故名。”

  • 白渠水

    ①即今河北南部滏阳河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赵国邯郸县:“堵山,牛首水所出,东入白渠。”《水经·浊漳水注》:“白渠水出魏郡武安县钦口山,东南流径邯郸县南,又东与拘涧水合。”②在今河北肥乡县西北。《汉书·地理

  • 南陉

    即今河北井陉县西北三十六里南陉乡。产煤。清同治 《畿辅通志》 卷50井陉县图: 北有南陉。

  • 新会郡

    东晋元熙二年 (420) 分南海郡置,属广州。治所在盆允县 (今广东新会市北)。南朝宋元嘉二十七年 (450) 移治宋元县 (今广东新会县境),齐以后复还治盆允县。辖境相当今广东江门、新会、开平、台山

  • 乌春山

    在今湖南桂东县南境,接江西、广东境内诸山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2桂东县:乌春山“峰峦攒聚,道径险僻。正德中,土人龚福全等倡乱,据乌春山、腊栗寨等处。十二年,官军分道自桂东、桂阳、郴州、临武等路合击,遂平之

  • 南新县

    ①西晋改昭明县置,属带方郡。治所在今朝鲜黄海南道倍川西湖里。后废。②北宋淳化六年 (995) 改昭德县置,属杭州。治所即今浙江富阳市西北七十六里南新乡。熙宁五年(1072) 并入新城县。古县名。(1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