芦泉
在今山东东平县西北。《明一统志》卷23兖州府:芦泉“在东平州东北三十里。元行省尚书严实尝引水构亭为游观之所”。《清一统志·泰安府一》:芦泉山,“《府志》:相传唐尧陵在山之麓,今改祀濮州。左右峰峦拱峙,如百工竦立。有泉流入沙河”。
在今山东东平县西北。《明一统志》卷23兖州府:芦泉“在东平州东北三十里。元行省尚书严实尝引水构亭为游观之所”。《清一统志·泰安府一》:芦泉山,“《府志》:相传唐尧陵在山之麓,今改祀濮州。左右峰峦拱峙,如百工竦立。有泉流入沙河”。
北魏置,为析阳郡治。治所即今河南西峡县。西魏废帝时改为中乡县。古县名。北魏孝文帝置,治今河南省西峡县。为析阳郡治。西魏废帝改为中乡县。
西汉置, 属巨鹿郡。 治所在今河北巨鹿县北夏旧城。西晋初废,后复置。北魏太平真君六年(445) 废入柏人县,太和二十一年 (497) 复置,属南赵郡。北齐废。隋开皇六年 (586) 复置,属赵州。大业
①亦名綦江、夜郎溪。即今四川綦江县之綦江。《元和志》 卷30南州南川县: “僰溪水,在县南四十步。” 《寰宇记》 卷122南川县: 僰溪水 “南自废丹溪县来,北流经县东南四十步,又北入渝州江津县界”。
即今湖北浠水县东南之浠水。《水经·江水注》:希水“出灊县霍山西麓。……西南流分为二水,枝津出焉。希水又南,积而为湖,谓之希湖。湖水又南流,径轪县东,而南流注于江”。
明永乐四年(1406)置,属奴儿干都司。治所在今黑龙江穆棱县东北穆棱河流域。后废。明永乐四年(1406年)置,治所今地不详,辖区约今黑龙江省穆棱河流域。后废。
即今浙江象山县西亭溪乡。清乾隆《象山县志》卷1:大溪桥铺在“县西十里”。
即今甘肃成县西北东河。源出天水市南界,南流经徽县,至成县东南入龙峡合南河。《水经·漾水注》:丁令溪水“北出丁令谷,南径武街城西,东南入浊水”。
即今黑龙江省尚志市东南一面坡镇。清光绪《吉林全省地舆图》:长寿县西南有一面坡。设巡司于此。民国徐曦《东三省纪略》卷8:东清铁路有一面坡站。
在今四川广安县西。明曹学佺 《蜀中名胜记》 卷28广安州: “治有秀屏楼、霄汉阁,皆颜鲁公书。拟岘亭,南峰寺,皆张商英咏。”
在今湖北恩施市西门外。1942-1945年叶挺将军被国民党反动派囚禁于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