绳桥
①在今四川茂县北,为岷江渡桥。《寰宇记》卷78茂州: “普通三年置绳州,取桃关之路,以绳为桥,因作州称。” 《方舆纪要》 卷67茂州: 绳桥“旧在州北汶江上。《寰宇记》: 梁置绳州,以绳为桥也”。
②在今四川卢山县西南飞仙乡青衣江上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147雅州: 绳桥 “在严道县多功路。旧名高桥,以绳架栈,下瞰峡江,亦险要之一也”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72雅州: 绳桥 “在州西北平羌江上,所谓多功路之绳桥也。旧名高桥”。
①在今四川茂县北,为岷江渡桥。《寰宇记》卷78茂州: “普通三年置绳州,取桃关之路,以绳为桥,因作州称。” 《方舆纪要》 卷67茂州: 绳桥“旧在州北汶江上。《寰宇记》: 梁置绳州,以绳为桥也”。
②在今四川卢山县西南飞仙乡青衣江上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147雅州: 绳桥 “在严道县多功路。旧名高桥,以绳架栈,下瞰峡江,亦险要之一也”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72雅州: 绳桥 “在州西北平羌江上,所谓多功路之绳桥也。旧名高桥”。
①地区名。宋熙宁后分淮南路为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,简称淮东、淮西,合称两淮。②盐政区域名。元初始置两淮盐运司于扬州(今江苏扬州市),产区包括今江苏长江以北淮南、淮北各盐场。明、清时行销地包括今江苏、安徽
①唐调露二年 (680) 改大武军置,属朔州。治所在今山西朔州市东北三十三里马邑村。天授二年 (691) 改为平狄军。②一作天威军。唐天宝八载 (749) 改振武军置,属陇右节度使。治所在今青海湟源县
清乾隆四年 (1739) 建,在归化城东北五里,即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。为绥远将军驻地。1912年改设绥远县。1913年和归化县合并,改名归绥县 (后设归绥市) 1928年为绥远省会。1954年改为
唐置,治所在哥勿城 (今吉林通化县境)。后废。唐羁縻都督府名。约置于总章元年(668年),治哥勿城(今吉林通化市三合堡)。属安东都护府。辖境相当今吉林省通化、白山等市。后废。
南朝宋泰始七年 (471) 置,为西海郡治。治所在今江苏连云港市东南南城镇。南齐改为都昌县。
又作新站。清雍正五年(1727)置,在今黑龙江省肇源县西北新站镇。《清一统志·黑龙江》 “布克依站”条下:“古鲁站,又五十五里至乌兰诺尔站。”
西汉以番阳县改名,属豫章郡。治所在今江西波 阳县东北古县渡镇。东汉建安十五年 (210) 孙权于此置鄱阳郡。三国吴赤 乌八年 (245)徙治吴芮故城 (今波阳县)。晋属鄱阳郡。南齐复为郡治,梁为吴州治
元至正二十四年(1364)朱元璋改沅州路置,属湖广行省。治所在卢阳县(今湖南芷江侗族自治县)。明洪武九年(1376)改为沅州。清乾隆元年(1736)复升沅州府。1913年废。元至正二十四年(1364年
在今广东新会市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1广州府新会县:利径营“在县西北,近昆仑、曹幕二山,通高明、新兴,山岭险阻多贼。相近又有汾水江营”。
①亦名高城岭。在今广西岑溪县北二十二里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109藤州: 高城岭 “在岑溪县”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08岑溪县: 高城山 “蟠结高远。土人以为石城。岭有巨石如人立状”。②亦名石城山、石矩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