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词语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紫荆山

紫荆山

①在今河北抚宁县南二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7抚宁县: 紫荆山 “下临洋河,麓有立石,状如妇人”。即此。

② 一名紫金山。即今山西朔州市东南约六十里紫金山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44 马邑县: “紫荆山在县南五十里,高二十里,连亘数百里,极为险要。”

③在今山西隰县东七十里。《清 一统志 · 隰州》: 紫荆山 “山极高峻,其巅可望五百余里。东有寨”。

④在今辽宁锦县西南。明 《辽东志》 卷1: 紫荆山 “ (锦州) 城东十八里。多产紫荆,故名”。《清一统志·锦州府一》: 紫荆山 “在锦县 (今锦州市) 东二十里。高三里许,周四十里,尊严高大,为郡之主山”。

⑤在今广西桂平县北五十里,为大瑶山余脉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08桂平县: 紫荆山 “自山而北,岩壑深广,山为瑶僮门户,相近者石鹿山”。清道光年间,洪秀全与冯云山在此传教,并建立革命根据地。咸丰元年 (1851) 在山前金田村举行武装起义,后建立太平天国农民政权。

⑥在今陕西旬阳县东南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189金州: 紫荆山 “在洵阳县东南五十里。有洞深可五六里,号仙洞。山后有石池,旁有石莲,花萼相承高二丈许”。


(1)在山西省西部,属吕梁山南段。为褶皱断块山。近南北走向。山体南部山势渐低,坡度和缓,河谷、低山相间分布。同名主峰位于隰县东部,海拔1963米。山区植被以油松为主,核桃、梨、枣为特产。农产以玉米、谷子、小麦等为主。(2)又称小瑶山。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市西北。大瑶山西南支脉。东北—西南走向。主峰洪水顶海拔1313米。轴部地层为寒武系砂页岩,两侧为泥盆系砂页岩。坡陡谷深,多溪流,富水能资源。林木茂密,动植物资源丰富,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植物有树蕨、猪血木等十多种,动物有大鲵、毛冠鹿、林麝、白鹇等十多种。次峰太平山已辟为动植物保护区。清道光二十七年(1847年)洪秀全等在此建立拜上帝会基地。三十年洪秀全在山前金田村发动起义。(3)在甘肃省庄浪县城南。山上古木参天,山势较平缓,形成自然三台阶。据唐代碑刻,从进山门到山顶,原有三层建筑。现已修复山门等建筑。山门高12米,分主门和两边侧门,高大雄伟,为甘肃山门之最。进山门为一台,有观音殿等建筑,二台有主殿和侧殿共五间,三台有子孙殿后殿,全部建筑为木结构,除山门为密檐式建筑外,其余建筑为歇山、硬山顶建筑。

庄浪紫荆山山门


猜你喜欢

  • 保静县

    唐至德元年 (756) 改安静县置,属灵州。治所在宁夏永宁县南望洪乡附近。后废为镇。古县名。唐至德元载(756年)以安静县改名,治今宁夏回族自治区永宁县南望洪附近。属灵州。元废。

  • 头陂镇

    即今江西广昌县西南头陂镇。明正统《建昌府志》卷9广昌县:“头陂墟市在新兴里。”清同治《江西全省舆图》卷3:广昌县西南有头陂汛。在江西省广昌县西部。面积198平方千米。人口2.4万。镇人民政府驻头陂圩,

  • 速邪乌燕然山

    今蒙古国西南部之杭爱山。《汉书·匈奴传》: 武帝时,贰师将军伐匈奴,北至郅居水 (今色楞格河),“贰师闻之,斩长史,引兵还至速邪乌燕然山”。注,师古曰: “速邪乌,地名也,燕然山在其中。”

  • 胡甲水

    亦名侯甲水、护甲水。在今山西武乡县西北百里。西北流径祁县南,折而西南流至平遥县西南入汾水。《水经·汾水注》: 侯甲水 “发源祁县胡甲山,……西北径中都县故城南,……又西北入邬陂,而归于汾流矣”。

  • 北满特别区

    1933年7月伪满在东省特别区的基础上改置,治所在哈尔滨(今黑龙江哈尔滨市)。管辖东起绥芬河、西至满洲里、南至长春铁路沿线军警、外交、行政、司法等。1936年1月废。

  • 同口站

    元置,即今湖北襄阳县南潼口乡。元《析津志》天下站名:“襄阳汉江水路:新城、同口。”清名潼口。《清一统志·襄阳府三》:潼口“在襄阳县南五十里。当南北要路。

  • 三晋

    古地区名。春秋末,晋国的卿韩、赵、魏三家瓜分晋国,是为战国时的韩、赵、魏三国,史称三晋。其辖境屡有变迁,战国晚期相当于山西省,河南省中部和北部,河北省南部和中部。《商君书·徕民》:“秦之所与邻者三晋也

  • 涧磁村定窑遗址

    在今河北曲阳县涧磁村。创烧于唐。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。定窑以烧白瓷为主,兼烧黑釉、 釉、 绿釉及白釉剔花器。 它的白瓷对后代瓷器有很大影响。装饰有刻花、划花与印花三种,其中印花瓷器在宋代

  • 乞烈迷城

    明初建,在今黑龙江省抚远县西喜鲁林古城。亦即乞勒尼卫治。明《辽东志》卷9:海西东水陆城站有“乞烈迷城”。

  • 三游洞

    在今湖北宜昌市西北二十五里长江西陵峡东口北岸峭壁,东临下牢溪。唐白居易与弟知退及元微之三人游此,各赋诗,居易为之序。北宋苏轼、苏辙及欧阳修俱有三游洞诗。南宋陆游《入蜀记》:“登三游洞,蹑石镫二里。其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