离石郡
北周建德六年 (577) 改怀政郡置,属石州。治所在离石县 (今山西离石县)。辖境相当今山西离石、方山、中阳、柳林、临县等县地。隋开皇初废。大业三年 (607) 复置,唐武德元年 (618) 改石州。
北周改怀政郡置,治离石县(今山西吕梁市离石区)。隋开皇初省。大业初改石州为离石郡,仍治离石县。辖境相当今山西省临县、方山、吕梁、柳林、中阳等市县地。唐武德初复改为石州。
北周建德六年 (577) 改怀政郡置,属石州。治所在离石县 (今山西离石县)。辖境相当今山西离石、方山、中阳、柳林、临县等县地。隋开皇初废。大业三年 (607) 复置,唐武德元年 (618) 改石州。
北周改怀政郡置,治离石县(今山西吕梁市离石区)。隋开皇初省。大业初改石州为离石郡,仍治离石县。辖境相当今山西省临县、方山、吕梁、柳林、中阳等市县地。唐武德初复改为石州。
又作暨。春秋时鲁邑。在今山东苍山县西北。《春秋》: 庄公九年 (前685),“公及齐大夫盟于蔇”。杜注: “蔇,鲁地。琅邪缯县北有蔇亭。” 《公羊传》作 “暨”。古邑名。又作暨。春秋鲁邑。在今山东省苍
即林奔城。明代西藏地名。其地即今西藏仁布县西北仁布。元末,大司徒伯木古鲁 (帕主)万户长在乌思藏置十 三个宗,领司奔为十三宗之 一。
在今陕西留坝县西北五十里,接凤县界。旧属凤县,明尝迁留坝巡司于此。清乾隆间改置留坝厅,即以为厅治。嘉庆十三年 (1808) 移今治。在陕西省凤县双石铺镇东南,与留坝县交界处。为秦岭南坡紫柏山东侧山口,
即高宛县。在今山东邹平县东北苑城。《续汉书·郡国志》 作 “高菀县”。
原名大茅峡。在今四川重庆市巴南区铜罐驿下游。为长江小三峡之一。王士正 《蜀道驿程记》云: “过猫儿峡,莲峰叠崿,亏蔽云日,一山突起,石棱刻露,其色青碧,曰青石尾。”在重庆市大渡口区与江津市间。系长江切
宋大理置,属秀山郡。在今云南峨山彝族自治县境。元改嶍峨州。大理国置,治今云南省峨山彝族自治县西北。蒙古宪宗时改置千户所,元至元十三年(1276年)改为嶍峨州。
在今陕西耀县西北。宋敏求《长安志》卷19:“安谷镇,在(华原)县西北八十里。”《清一统志·西安府三》 引《耀州志》:“照金山西北为七里川,即古安谷镇地。”(1)古镇名。在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西北。北宋
元置,在今甘肃山丹县东南。明废。古驿站名。元置,在今甘肃省山丹县东南。明时废。
在今云南罗平县东北。《清一统志·曲靖府》:矣层山“在罗平州东北。有清泉。蛮语水曰矣,因名”。
即琅邪山。在今安徽滁州市西南十里。《清一统志·滁州》 “瑯玡山” 条引 《无和志》: “晋瑯琊王伷出滁中,即此地” (今本无)。即“琅邪山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