礼州所
明洪武十五年(1382)于礼州置,属建昌卫。治所在今四川西昌市西北六十里礼州镇。清雍正六年(1728)废。
明洪武十五年(1382)于礼州置,属建昌卫。治所在今四川西昌市西北六十里礼州镇。清雍正六年(1728)废。
①北宋置,属怀宁县。即今安徽怀宁县。②即今江苏昆山市北石牌镇。清光绪《常昭合志稿》卷5:石牌镇“为常熟、昭文、新阳三县交界地,距城约四十里”。(1)在江苏省昆山市北部,北与常熟市交界。面积53平方千米
即今陕西洛川县治。清乾隆三十一年(1766)洛川县迁治于此。
亦作赛兰。元察合台汗国地,在今哈萨克斯坦奇姆肯特州奇姆肯特东。元 《长春真人西游记》 卷上: “西南山行五程至塞蓝城,有小塔,回纥王来迎入馆。”
即今四川中江、三台、蓬溪三县境之郪江。《隋书·地理志》: 蜀郡玄武县有郪江。《元和志》 卷33梓州铜山县: “郪江水,经县南五里。”
在今江苏丹阳市南。《南齐书·豫章文献王传》: “嶷拜陵,还过延陵季子庙,观沸井。” 即此。《清一统志·镇江府一》 “沸井” 条引 《舆地志》:“庙前井四,腾、涌、惊、沸,二清二浊,觱沸之声,昼夜不绝。
指秦筑之长城。《古今注·都邑》: “秦筑长城,土色皆紫,汉塞亦然,故称紫塞焉。”即长城。《古今注·都邑》:“秦筑长城,土色皆紫。汉塞亦然。故称紫塞焉。”
在今四川纳溪县北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2纳溪县:旧县城“元大德中,移县于江北, 以避水害,即此城也。至大初,复还今治。今亦谓之旧县坝”。
在今广西博白县西六十里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21郁林州:飞云山“在博白县。山石上有巨人迹。又有石函,常有蛇吐珠,夜出光焉”。《明一统志》卷84梧州府:飞云山“山势险峻,朝夕常有云气”。
唐方镇。中和三年 (883) 升湖南观察使置,治所在潭州 (今湖南长沙市)。领潭、衡、永、邵、道、郴、连七州。相当今湖南南部及广东西北部。光启元年 (885) 改名武安军。唐方镇名。中和三年(883年
东汉以后对西汉时黄河自濮阳以下故道的俗称。因改徙于王莽时,故名。故道自今河南濮阳市西南折北流经南乐县西,又东北经河北大名县、馆陶县东,折东经山东聊城市、茌平县北,又折北经高唐县东、平原县西,再由德州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