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公山
又名象山。在今江苏镇江市东北八里,与焦山对峙。《元史·阿术传》: 至元十二年(1275),张世杰等以舟师驻焦山东,“阿术登石公山望之,舶舻连接,旌旗蔽江, 曰:‘可烧而走也’”。即此。
古山名。在今江苏省镇江市东北江畔,与焦山对峙。元至元十二年(1275年)宋两淮镇将张世杰等以舟师万艘驻焦山东,元将阿朮登此山望之,旋大败宋军于江中。
又名象山。在今江苏镇江市东北八里,与焦山对峙。《元史·阿术传》: 至元十二年(1275),张世杰等以舟师驻焦山东,“阿术登石公山望之,舶舻连接,旌旗蔽江, 曰:‘可烧而走也’”。即此。
古山名。在今江苏省镇江市东北江畔,与焦山对峙。元至元十二年(1275年)宋两淮镇将张世杰等以舟师万艘驻焦山东,元将阿朮登此山望之,旋大败宋军于江中。
1934年日伪改胪滨县置,后属兴安省。治所即今内蒙古满洲里市。1947年划归内蒙古自治区。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,北界俄罗斯。为陆路口岸城市。呼伦贝尔市代管。面积697平方千米。人口15.7万。 辖扎赉
在今内蒙古伊金霍洛旗西南。《宋史·夏国传上》:李继捧以夏州归宋,其族弟继迁“与其党数十人奔入地斤泽,泽距夏州东北三百里”。约今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东北巴嘎淖尔。《宋史·夏国传》:北宋雍熙元年(984年)
即今广东曲江县东北周田镇西南平圃村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2韶州府曲江县:平圃镇在“府北九十里。有巡司……洪武十六年设”。古镇名。在今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北。明洪武十六年(1383年)设巡检司于此。
①亦称南园、熙春园。为金代皇家御园。在金中都 (今北京市) 皇城之南、丰宜门内偏西处。《金史·显宗纪》 载: 大定二十五年 (1185),“九月庚寅,殡于南园熙春殿。己酉,世宗至自上京,未入国门,先至
一名湘山。在今湖南湘阴县北四十五里。上有舜二妃墓。山下有黄陵亭。《水经·湘水注》: “湘水又北径黄陵亭西,右合黄陵水口。其水上承大湖,湖水西流径二妃庙南,世谓之黄陵庙也。” 《方舆纪要》 卷80湘阴县
①一作訾楼。春秋邾国地,在今山东邹城市西南。《春秋》: 僖公三十三年 (前627),“公伐邾,取訾娄”。即此。②春秋卫邑。在今河南滑县南。《左传》: 僖公十八年 (前 642),邢、狄伐卫,卫侯 “师
即今北京城阜城门。为明清北京城西垣偏南的一门。本元大都城平则门,明正统四年 (1439)重修后改名阜城门。1968年城门被拆除。
本春秋鄅国,后入鲁为启阳邑。在今山东临沂市北十五里鄅古城。《春秋》:哀公三年(前492),“季孙斯、叔孙州仇帅师城启阳”。杜注:“今琅邪开阳县。”战国属楚。《荀子》:“楚有启阳。”西汉置县。春秋鄅国都
东魏天平二年(535)置,属恒州。治所在今河北蔚县。北齐废。东魏天平二年(535年)置,治灵丘县(今山西灵丘县东)。辖境相当今河北省蔚县和山西省灵丘县部分地。北齐省。
即今西藏尼木县北麻江。原西藏地方政府设麻江宗。1960年并入尼木县。原西藏噶厦地方政府设,治今西藏自治区尼木县麻江城。1960年与孟嘎宗合并,改置尼木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