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草岭
①在今云南大姚县西北。《清一统志·楚雄府》:白草岭“在大姚县北八十里。岭极高,为诸山之冠”。
②一作白岭。在今青海祁连县东境。《十六国春秋辑补》卷96北凉录:玄始十二年(423),“乞伏炽盘来攻,遂陷白草岭及临松郡”。即此。
(1)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西北部、金沙江南岸。因盛产中草药,原名百草岭,后转音为今名。略呈西南—东北走向。海拔 3000 米左右。高峰大、小白草岭隔多底河相峙,海拔分别为 3657 米和 3647 米。山体主要由砂岩等构成。(2)即“白岭”。
①在今云南大姚县西北。《清一统志·楚雄府》:白草岭“在大姚县北八十里。岭极高,为诸山之冠”。
②一作白岭。在今青海祁连县东境。《十六国春秋辑补》卷96北凉录:玄始十二年(423),“乞伏炽盘来攻,遂陷白草岭及临松郡”。即此。
(1)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西北部、金沙江南岸。因盛产中草药,原名百草岭,后转音为今名。略呈西南—东北走向。海拔 3000 米左右。高峰大、小白草岭隔多底河相峙,海拔分别为 3657 米和 3647 米。山体主要由砂岩等构成。(2)即“白岭”。
在今河南原阳县西南古黄河南岸。《水经·河水注》:“河水又东径八激堤北。汉安帝永初七年令谒者泰山于岑于石门东积石八所,皆如小山,以捍冲波,谓之八激堤。”在今河南省原阳县西南、黄河南岸。东汉永初七年(11
①秦置,属上谷郡。治所在今北京城西南隅。西汉为广阳国治。东汉至北朝历为幽州、广阳郡、燕国、燕郡治所。隋时历为幽州、涿郡治所。唐至五代,与幽都县同为幽州治所。辽初改名蓟北县,开泰元年 (1012) 又改
即今广东汕头市东北下蓬镇。清光绪《广东舆地全图》:澄海县西南有下浦。
即今河北安国市西南二十二里大五女镇。清同治《畿辅通志》卷47祁州图:西南有大五女。在河北省安国市西部。面积34平方千米。人口2.7万。镇人民政府驻大五女,人口2180。市西部集贸中心。传东汉刘秀曾困于
隋开皇初改苏祁县置,属嶲州。治所在今四川西昌市西北六十里礼州镇。大业初属越嶲郡。《隋书·地理志》 苏祗:“旧置亮善郡,开皇初郡废。有孙水。”唐复为苏祁县。古县名。隋开皇初以苏祁县改名,治今四川省西昌市
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北。《资治通鉴》:南朝陈太建四年(572)十一月,“周主行如羌桥”。胡三省注:“羌桥在长安城东, 以苻、姚诸羌而得名。”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汉长安城东。北周建德中武帝如羌桥,颁赐长安以
1914年改开县置,属贵州黔中道。治所即今贵州开阳县。1920年直属贵州省。1930年改为开阳县。旧县名。1914年改开县置,治今贵州省开阳县驻地城关镇。因“原名取义狭隘”,1930年易名开阳县。
①又名纳江、纳溪水、清水河、定水、水东河、界首河。即今四川叙永、纳溪二县境之永宁河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3永宁宣抚司:永宁河“在司城西南,亦曰水东河、亦曰界首河。源出落郎连山涧中,盖司东南蛮境也。有三源北
在今安徽宣州市东南七十里,接宁国县界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28宣城县: 柏枧山在 “府东南七十里,与宁国县接境。山之阳,即文脊山也。谿谷邃深,峰崖回曲,飞流界道,跨岫为梁”。《江南通志·山川六》: “昔山
亦称清水谷。在今陕西洋县东北。《资治通鉴》: 东晋宁康元年 (373),秦苻坚遣将王统进兵汉中,“梁州刺史杨亮帅巴僚万余拒之,战于青谷”。即此。又称清水谷。在今陕西省洋县东北。东晋宁康元年(373年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