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词语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爱古斯河

爱古斯河

即今哈萨克斯坦东部巴尔喀什湖东北之阿亚古兹河,注入巴尔喀什湖。清徐松 《西域水道记》 卷4: 爱古斯河 “发自朱尔库朱山 (准语: 朱尔,母狍也; 库朱,脖也。山形似之,故名),西流一百五十余里,有博罗额布克特水、乌兰额布克特水同西南流百余里来汇,爱古斯河又挟以西南流五十里入爱唐苏河。爱古斯河东距塔尔巴哈台城四百余里,与哈萨克以此河为界也”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吴山庙

    即今安徽长丰县西南吴山镇。清乾隆《寿州志》卷1:吴山庙“离城一百三十里”。

  • 雩娄山

    一名雾露山。在今河南固始县西四十里。《清一统志·光州一》: 雩娄山 “大灌水出焉,俗讹为雾露山”。

  • 没沟营

    即今辽宁营口市。因游牧民张幕而居,名为窝棚,窝棚相连,如同军营,因名营子。民国徐曦《东三省纪略》卷4:“此地有一潮水沟,潮落则涸,满则沟地全没于水,然潮之涨落,无损于土人之居处。故又以没沟营称之。”

  • 江南西道

    唐开元二十一年(733)分江南道为东、西二道。江南西道辖原江南道中部之地,治所在洪州(今江西南昌市)。管辖宣、饶、抚、虔、洪、吉、袁、郴、鄂、岳、潭、衡、永、道、邵、澧、朗、连等州。辖境约当今江西、湖

  • 楼山县

    隋开皇十八年 (598) 改归化县置,属隰州。治所在今山西永和县南十五里罢骨乡附近。大业初属龙泉郡。隋末废。唐武德六年 (623) 复置,属东和州,贞观元年 (627) 废。古县名。隋开皇十八年(59

  • 费县

    ①西汉置,属东海郡。治所在今山东费县西北二十里古城。东汉属泰山郡,改为侯国,后复为县。西晋属琅邪国。南朝宋属琅邪郡,移治祊城 (今费县东北方城镇)。北魏太和二十年 (496) 移治薛固(今费县东薛庄)

  • 栗园

    ①在今北京市丰台区栗园。《辽史·百官志》: 南京栗园司 “典南京栗园”。即此。②在今河北固安县界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1固安县引 《括地志》: “固安之栗,天下称之为御栗,因有栗园。” 北魏孝昌三年 (

  • 四川

    ①地区名。北宋初将五代后蜀故地分设西川、峡两路, 约当今大渡河以东北和陕西汉中地区。咸平四年(1001)分为益州(后改成都府)、利州、梓州(后改潼川府)、夔州四路,合称“川峡四路”。简称“四川”, 一

  • 常道观

    在今四川都江堰市西南青城山。一名延庆宫。《方舆胜览》 卷55永康军: 延庆宫 “自会庆宫西行一二里,有观曰常道,乃古黄帝祠。观乃隋时建,有张天师遗迹及唐明皇御札碑,其南有六时水,六时洒水以代晷漏”。又

  • 紫逻山

    在今河南汝阳县东十里。《元丰九域志》卷1: 汝州梁县有 “紫逻山”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51伊阳县 “汝水” 条: “又县东十里有紫逻山口,相传为大禹所凿,导汝水自东出。”